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记载:“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钱穆的《国史大纲》提到:“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
A.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
B.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属于一手史料,结论比较逼真可信
C.由于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研究者得出的历史真相也不同
D.钱穆《国史大纲》属于二手史料,其研究结论更不可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中华民国史》记载,1910年留学生杨荫杭回家乡聚集同志,创设励志学会,借讲授新知识之机宣传排满革命。但是据杨绛回忆,其父杨荫杭1910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回国,执教北京政法学校,兼为肃亲王讲法律,辛亥事发父亲辞职回乡照顾祖母。据此可知
A.学术专著具有权威性B.历史叙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C.口述史料更有可信性D.综合两种说法可确认客观事实
3 . 有学者指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采录南朝王俭的小说《汉武故事》,刻意构建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汉武帝形象,而相关记载不见于《史记》《汉书》等汉代基本史籍,因此可信度不高。该学者认为(     
A.史料的缺失导致不能还原历史真相B.《资治通鉴》的历史叙述可信度低
C.研究者的立场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D.《史记》《汉书》等史籍更加可信
4 . 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于袁世凯的研究,已经从二三十年前的全部否定其作为,变为以较为理性的态度来分析具体作为在其时代中的作用,对史料的解读也更为客观。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
A.袁世凯确实也做过不少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好事情
B.袁世凯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
C.其称帝闹剧是源于家人和部署的怂恿
D.学术研究的终极追求始终是尽量还原历史真相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