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40 道试题
1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百年曲折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通商口岸、洋务企业及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就中国而言,自19世纪中叶现代经济开始发展以来,也有明显的双元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早在1920年代雷默(C.F.Remer)已经指出,他把距离铁路、大河两天行程以内,而便于对外贸易的地区称为外层中国(Exterior China),把该范围以外的地区称为内层中国(Interior China),他认为两个中国宛如两个经济单元。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


(1)结合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幅历史地图所涉及的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外层中国”的大致范围及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国自古就有修史传统,随着历史的发展,史学的编撰与研究都得到很大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史书体裁与体例内容
《春秋》编年体:按照年、月、日顺序逐条记载史事。以鲁国史为主,但不限于鲁国史的范围,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春秋时期史事。
《国语》国别体: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顺序分别叙述。内容基本上是春秋时期史事。以编年记事的方式叙述对各诸侯国的史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学史》

材料二   《史记》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对中国史学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司马迁取得史学成就的原因。
3 . 美国国务院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我们派往现场的观察员报告说,在至关重要的1948年,国民党军队并未由于缺乏武器弹药吃过一次败仗。国民党的抵抗力量之所以遭到极大削弱,实际上乃是战争初期我们派驻重庆的观察员所见到的那种腐败现象。”作为一种对比,“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据此分析,影响解放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     
A.军队装备B.外部支持C.民心向背D.腐败问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许倬云在《从五四运动论自由与民主》中指出:至于引入赛先生,这一诉求原是人类追求知识的大势。可是在中国,科学主义弥漫于人心,“科学”两字被当作信仰。很多人以为科学呈现的知识即是绝对的真理,竟不知科学是不断在假设与求证,不断地验证与开拓,是永无休止的求知过程。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开启中国近代科学革命的序幕B.对待西方文化持盲目接受态度
C.对中、西方文化缺少批判精神D.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国思想解放
5 . 学者陈汉玉提出:“拓跋人的自觉汉化,从北魏建国之初就开始了;孝文帝亲政前鲜卑和汉族统治者之间就出现空前融洽的局面……可见,用胡汉矛盾的激烈来解释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没有说服力的”。这段材料,学者意在表达孝文帝改革(     
A.是由阶级矛盾激化引发的B.变革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
C.儒化加速了封建化进程D.主要贡献是促进民族融合
2023-12-03更新 | 236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率先举起反晋大旗的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其建立的政权也以“汉”为国号。此后建立的诸多少数民族政权也多为谁是正统而激烈争执,一些臣僚甚至以东晋为“华夏正朔所在”为由劝谏君主慎重考虑南征行动。这说明当时(     
A.民族交融基本完成B.国家统一趋势初显
C.民族之间征战频繁D.华夏认同氛围浓厚
7 . 1816年,英国政府派遣阿美士德使团通过实地考察侦察并收集了中国沿海和内陆的岸防、地理、水文、气象和清军布防及实力的情报。其间,清政府不少地方官员为迎合嘉庆帝彰显“国威”的旨意,主动满足使团四处参观考察的要求。这些现象可说明(     
①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②清朝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③清廷上下国家安全意识淡薄       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根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 . 下面分别是魏晋南北朝不同时期的政治形势图。对其排序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A.①③②④B.②①④③C.③①④②D.④③①②
2023-11-30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说:“18世纪以来的‘德谟克拉西’(民主)是那被征服的新兴财产工商阶级,因为自身的共同利害,对于征服阶级的帝王贵族要求权利的旗帜。”而1920年在其发表的《谈政治》一文中,他指出:“如今20世纪的‘德谟克拉西’,乃是被征服的新兴无产劳动阶级,因为自身共同利害,对于征服阶级的财产工商界要求权利的旗帜。”陈独秀的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性质B.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决定
C.救亡和启蒙相互矛盾冲突D.历史解释需要不断被重构
10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虎符”是中国古代君主和皇帝授予臣属兵权后调动军队的凭信物,多以青铜铸造。

名称:杜虎符(注:“杜”为地名)

铭文: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名称:阳陵虎符(注:“阳陵”为地名)

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1)从上述图文材料中,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根据这些历史信息,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请将下表中的AB空补全
信息结论
必须在“符合”后,地方才能调兵五十人以上A
B杜虎符产生于统一全国前,阳陵虎符产生于秦统一全国后

材料二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公元前127年,参与一项重大决策的讨论,即是否推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2)请根据下面文本框的内容,在下边文本框内AB两处填写你作为决策者是否同意推行推恩令,并
说明理由。
背景是否推行“推恩令”
汉初贾谊曾提出“推恩令”未被采纳:景帝采纳晁错“制藩策”,却导致七国之乱;最终不得不以武力平定。推行推恩令,因为削藩可能导致王国叛乱,带来动乱。
(主父偃)说上(武帝)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A
匈奴虎视中原,北方边患危急,用兵迫在眉睫。B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出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元朝地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023-11-30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