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31年,梁漱溟来到山东邹平投身乡村建设的实践。他认为,中国乡村的破败源自西方文化的入侵,导致本土文化失调,因此,乡村社会建设要基于中国传统伦理关系之上进行,通过知识分子深入乡村,建立阐发中国传统文化和传授实用技术的乡村学校,进而培养农民形成民主政治习惯,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此外,他希望通过组织合作社以满足消费,引导大家参与社区生活,把以家庭为本位的儒家伦理主义改造成一种“互以他人为本位”的社会组织方式。

梁漱溟在邹平的乡村建设实践并未取得预期效果。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他的乡村建设实践宣告结束。1938年,他到延安考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农村建设实践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建国后,他到山东、河南、东北的农村调研,发现其一直孜孜追求的乡村建设目标在此都已实现。此后,他主动要求参加西南地区的土改,长期致力于对乡村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摘编自谢君君《从文化自救到文化复兴: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改革开放前,我国所有女性从业者中,从事农业、工业、地质勘探和建筑行业等重体力劳动的占比达70%以上。改革开放后,商业、饮食、供销、卫生、文教、广播等行业的女性从业者大幅增加,就业层次不断提高。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妇女地位的提升B.经济结构的调整
C.市场经济的出现D.政府政策的倾斜
3 . 1937年1月,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放弃苏维埃制度、放弃普遍没收地主土地和将苏维埃政府改为人民革命政府、将红军改为人民革命军的重要主张。这些指令(     
A.体现了苏联的大国强权政治B.指明了中国抗战胜利的方向
C.迫使中共中央作出战略调整D.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
2023-05-14更新 | 381次组卷 | 4卷引用:新疆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1933年,习仲勋在陕北照金苏区实行的土地改革规定:“红军公田”的经营,要在分配土地过程中,适当留出部分土地由苏维埃政府经营,收成的一部分用于优抚红军家属和烈属,一部分用于往来的红军和游击队食用。这一规定(     
A.激发了广大民众抗日热情B.废除了农村土地私有制度
C.推动了革命根据地的发展D.解决了红军粮食供应问题
2023-05-14更新 | 294次组卷 | 5卷引用:新疆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汤显祖认为戏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教化作用,是“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冯梦龙认为《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的感染力都不如小说“捷且深”,他在整理民歌时“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把矛头直指封建礼教的虚伪性。这表明(     
A.民间文艺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B.小说戏曲成为社会教化主体
C.通俗文学影响力超过高雅文学D.八股取士制被知识分子舍弃
2023-05-14更新 | 226次组卷 | 6卷引用:新疆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翰林学士胡宿向宋仁宗进言:“臣窃以殿前、马军、步军等帅臣,统陛下爪牙之兵,为陛下心腹之佐,宿卫宫省、拱扈宸极。凡所进任,固先出于圣意,然后参访大臣,公议既同,方可除授……不宜轻用论荐,以收私恩,或任非其才,则开隙生事。”由此可知,胡宿的建议是(     
A.放松抑武政策B.提高三衙地位C.加强君主权力D.慎选军事将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春秋时期,诸侯国君朝觐周王的事例已不多见,中小侯国“聘问”霸君的事例却很多。例如,鲁国“聘问”晋君12次、楚君1次。公元前545年,齐、陈、蔡、燕等国国君曾共同“聘问”晋平公。由此可知(     
A.传统政治秩序渐趋瓦解B.诸侯争霸现象严重
C.宗法血缘关系受到冲击D.晋国实力最为强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明季北略》载:"明制最重进士,可仕至六部。进士中,翰林为最。一入翰林,则不屈膝,虽拱揖,腰背不甚折,所以养相体也。举人止可仕至太守而已。故进士观举人颇卑,虽同处不甚欺接。若武职则微甚,虽大至总戎,自文臣视之,抑末也。”这表明明朝(     
A.文官政治最终形成B.考试成绩决定官职高低
C.科举制度地位突出D.精英治国思想影响深远
2023-04-09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以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尚俭去奢”观念进行了猛烈批判,积极构建“崇奢黜俭”消费观。梁启超认为“尚俭”是“上古不得已之陋俗”、谭嗣同指出:奢伦本非天生地就,而是统治者用来维护等级特权的伦理教条。严复在翻译《原富》时对亚当·斯密的“财无滞者,尽家之财皆有息利,尽已之有皆以养工……一国之获利亦阅(大)矣”表示了认同。他认为,“尚俭”容易造成人们只重“节流”、不重“开源”的思维定势,“崇奢”才能促使财富流动,或是通过交换进入市场,或是转化为生产资本,从而避免财产壅积和因财富不均引起的混乱。他主张将资金投放于新式企业的创办,实现财富增殖,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编自黄娟《“崇奢黜俭”思想与近代消费观的重构》

材料二   随着17世纪末英国消费社会的形成,过去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地进入中等阶层的消费清单,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现象,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取代了“贫穷效用”理论,逐步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生活舒适和便利同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能够对工业形成强有力的促进。曼德维尔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直截了当地挑战奢侈品和必需品的界限,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

这场大讨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奢侈品的认识,大家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而是从商业经济角度出发,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也使进口商和制造商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的商业机会。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崇奢黜俭”消费观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中英两国消费观转变对社会转型的作用。
2023-04-08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1938年,国民政府决定由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大银行组成联合办事处,负责筹划和推行战时金融统制政策、统一核定生产事业的放款数额,对粮食、交通、工矿及商贸物资的收购等给予优先放款。据此可知,联合办事处的成立(     
A.旨在打击私人银行的违法行为B.成为官僚资本巧取豪夺的工具
C.粉碎了日军“以战养战”的部署D.加强了国家对战时经济的控制
2023-04-08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