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海洋政策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北宋政府禁止在海上与辽、金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质流动,设立专门针对辽的海防机制。宋代将外商贸易纳入系统的市舶管理体制之下,实行抽解和博买,并允许和鼓励本国民众从事海洋经济活动,宋代海洋政策表现出极强的利益取向,中原王朝中第一次以财政的眼光看待海上贸易,沿海地区商业出现兴盛的局面,与海上贸易相关的手工业和商品性农业大兴。宋代海船逐渐采用水密隔舱等技术,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沉性。海陆联结之地的居民被编为特殊的户籍-船户与渔产。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洋政策新变及其国内效应》

材料二   下表示意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海洋政策演变情况

时间

政府政令

洪武十四年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永乐三年

泉州、宁波、广州等三处市舶司更名为“来远”“安远”“怀远”

永乐

“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依律治罪”

顺治十八年

“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乾隆二十四年

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洋政策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国内效应”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海洋政策的历史趋向。综上所述,谈谈宋代以来海洋政策对当代的启示。
2023-11-13更新 | 131次组卷 | 2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2023-11-03更新 | 147次组卷 | 40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明月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朝初期租庸调制规定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2023-09-25更新 | 202次组卷 | 10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下图是1936年红军云南支队政委陈华久根据本人的革命亲历制订的《红军云南游击支队纪律》这反映了红军(       
   

A.开创游击战的斗争形式B.深受云南百姓欢迎
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D.作风优良素质过硬
5 . 1938年1月发行的《救亡手册》重点介绍了“全国总动员”“战时政治”等八项“战时政策”,“宣传”“游击战”“消灭汉奸”“防空与防毒”等十五项“救亡工作”。据此推测,该手册(     
A.体现了国民政府意志B.促进了国共走向合作抗日
C.有助于指导民众抗日D.表明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2023-07-1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据不完全统计,1996一2000年,中国在科技攻关领域共取得2万多项成果,累计创造综合经济效益4300多亿元,培养科研人才近2万名。材料说明(     
A.科技发展成果领先世界B.科教兴国战略成效显著
C.科学发展观得到了落实D.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转型
2023-07-15更新 | 73次组卷 | 3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日双边贸易总额从1972年的10.38亿美元上升至1978年的50.79亿美元。中日贸易总额上升,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B.与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D.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2023-07-1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1年,日本加紧了对台湾的殖民统治,迫害爱国人士,迫使一些进步人士离开台湾,回到祖国大陆参加抗日斗争。1932年,一批在国民党统治区遭受摧残与迫害的台湾同胞辗转进入中央苏区,受到当地苏维埃政府和各革命群众团体的热烈欢迎。在欢迎仪式上,台湾同胞施月娥说:“我们定要在苏区学习革命的理论与工作,将帝国主义推翻,完成台湾的革命。”通过参观学习,台湾同胞被苏区民主、自由尤其是革命武装斗争的新鲜空气所吸引,“均一致热烈的要求留此参加革命工作”,并如愿以偿。

1934年6月,中央苏区台湾代表蔡乾接受《红色中华》记者采访时,严厉批评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言论,他指出“日本强盗四十年来在台湾的暴行,真是残虐到极点”,并号召“中国工农兄弟在共产党苏维埃正确领导之下,实行共产党提出的反帝统一战线的纲领,共同进行神圣的民族革命”。

——摘编自庹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台湾同胞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三十年代台湾同胞奔向“红色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三十年代台湾同胞奔向“红色中国”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先后出现了“专业协会”“农民联合购销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21世纪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迅猛发展,到2017年全国已达193万多个。这反映出(       
A.农村生产组织的继承与创新B.市场经济释放农民生产热情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反复D.农业合作经营成为时代主流
10 . 1943年,华北、华中、华南根据地军民取得了一系列反“扫荡”、反“清乡”斗争的胜利,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到1943年底,根据地人口上升到8000多万人,抗日武装力量上升到50万人左右。这一形势(       
A.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计划B.巩固了国共合作的局面
C.增强了中国坚持抗战的信心D.推动了百团大战的开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