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考古资料显示,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遗址的数量较此前旧石器时代遗址明显增多,并且分布得异常密集,呈显出区域性人口的突然大幅度增长。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当时(       
A.氏族公社尚未产生贫富分化B.稻作农业的快速发展
C.长江流域各邦国的规模较大D.定居使生活渐趋稳定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据考古发现,新疆哈密市南郊曾出土一组距今3000年左右具有鲜明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格的青铜器,如鹿首弯背短刀、环首小铜刀、锨等,而同类短刀在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的北部地区也曾发现过。这说明(     
A.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B.中原与西域生活方式没有区别
C.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早已存在D.内蒙古曾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前期墓葬中的高级玉器大多集中在太湖以南的反山墓地,后期则集中在太湖以北的寺墩墓地,特别是后期的寺墩墓地3号墓出土了33件大型玉琮,同时期其他墓葬中则只有1~3件玉器。据此可以推知当时已有了
A.严格的等级秩序B.发达的手工制造C.尖锐的阶级对立D.明显的贫富分化
2022-05-27更新 | 633次组卷 | 7卷引用:浙江省李成历史研究室2021-2022学年高二7月学员学科素养竞赛测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我国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龙”形象的塑造,如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圆雕玉龙、浙江良渚出土的龙首纹环、河南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等。它们的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但都具备了“龙”形象的基本元素。这反映了(     
A.原始先民的华夏认同B.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
C.奴隶社会的精神诉求D.手工技艺的高超精湛
23-24高一上·浙江金华·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某处文化遗存被誉为“我国稻作农业起源考古的第一座里程碑”“重现了7000年前的江南水乡”。该遗址是(     
A.仰韶文化B.良渚文化C.龙山文化D.河姆渡文化
2024-01-30更新 | 451次组卷 | 3卷引用:测试使用,请勿下载(6月浙江卷历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良渚文化的玉璧和玉琼后来演变为中原礼制的重要器物,并留下了苍璧礼天、黄琼礼地的说法,而发现于良清玉琼上的神人普面纹,后来演变成了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这表明(     
A.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存在史前文明互动B.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满天星斗”式的
C.长江流域在史前时期更早出现国家形态D.黄河流域孕育了商周时期的礼制文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在遗址中心的莫角山,考古人员发现了30公顷的人工地基,经过部分试发掘,证明其上曾建有宫殿。近年来,又在良渚遗址的西北发现了绵延四五公里的土垒,据推测可能是城墙或堤坊。据此可以推知良渚文化时我国
A.初步确立了君主政治B.已有了初始的文明
C.部落之间的纷争不断D.阶级分化十分明晰
2022-05-10更新 | 804次组卷 | 16卷引用: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百年考古的发轫点,就是距今7000—5000年且延续时间长达2300年之久的某一文化遗存的重大发现。此文化处于原始锄耕农业阶段,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也正是在这里,考古学家揭示了史前华夏的人文之光,开启了中华文化的寻根之门。据此推断,此文化遗存是(     
A.仰韶文化B.大汶口文化C.龙山文化D.河姆渡文化
10 . 下图是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小陶猪。此陶猪体态肥胖,腹部下垂,四脚较短,前躯和后躯的比例介于野猪和现代家猪之间。此外,在河姆渡遗址内,破碎的猪骨和牙齿随处可见,有些陶器上也绘有猪纹。据此可知(     
A.中国南方率先开始驯化和饲养猪B.河姆渡先民可能已产生审美意识
C.长江中下游开始出现原始畜牧业D.制陶是新石器时代主要的手工业
2022-07-25更新 | 313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