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大汶口文化后期墓葬中出现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一件都没有。在随葬器物中,男性多生产工具和手工工具,女性多生活用具。这反映了当时
A.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B.出现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
C.社会化分工达到较高水平D.仍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2021-09-26更新 | 539次组卷 | 23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自然在提供人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在磨炼人的意志,给予人重重压力。人类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压カ,才能繁衍生存和继续发展。因此,在人类产生之初,认识自然、改造环境便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义,并成为终身使命。下列没有反映题干主旨的是
A.早期人类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石器为主要工具B.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可以种植谷物、饲养家禽
C.母系氏族时期开始出现私有制度和阶级分化D.河姆渡文化的居民能种植水稻并且建造房屋
3 . 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卜骨,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了用于祭祀、带有符号的陶尊,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了带有墓葬的祭坛,墓葬大小及随葬品数量有别,随葬品却都以玉器为主。这些考古发现共同说明了
①原始宗教礼仪出现       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③社会分化比较明显       ④早期国家完全形成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位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其筑城规模、玉器制作水平、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集中规模都超过了同时期的北方。但后世却长期以北方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这说明
A.中华文明的核心起源地需要改写
B.后世北方的政治、文化话语权太大
C.文明延续性比先发优势更加重要
D.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华文明组成部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图所示的猪纹陶钵出士于河姆渡遗址,纹样雕刻写实,憨态可掬,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该文物的出土有力地佐证了河姆渡地区
A.在世界上最早饲养了猪B.原始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C.开始出现农业定居生活D.家畜饲养得到一定发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辽宁营口出土的金牛山文化表明早在28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栖息。在朝阳市喀左县、沈阳新乐遗址、大连旅顺郭家村都发现过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新石器时代,在这里居住的除汉族的先人外,还有东胡、肃慎等民族的先人,辽宁因此形成了与中国中原古文化既有内在联系,又有自己特点的北方古文化区系。根据中国最早的史书《禹贡》记载,辽宁地区最早为冀、青二州之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面设置郡县,在辽宁地区设置辽东、辽西、左北平郡明代时为辽东都司,明接管元对辽宁的统治后,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以冶铁、制盐为主的手工业迅速发展,当时本溪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明朝中叶,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奖励移民开垦,关内大量移民涌入,耕地面积再度扩大,使辽宁成为当时重要的粮食调出区之一。

——摘编自朱诚如主编《辽宁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辽宁地区发展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辽宁地区获得发展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浙江良渚地区近年发现了大量古文明遗址,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有水稻、蚕豆、花生、芝麻等农作物,以及丝麻纺织物,墓葬遗址中有些墓地宏大精美,有些墓地狭小简陋。据此可知合理的推论是
A.良渚文化发展到了早期国家阶段
B.良渚文化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C.黄河流域文明并非中国文明源头
D.南方文化已经受到北方文明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作为长江上游文明中心的三星堆遗址(距今约3200年),最近考古发掘又取得了重大进展。此次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有异于中原的青铜面具、人像,青铜神树(象征连接着神界、人界和冥界);也有和中原类似的青铜礼器和大型仪仗用具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巴蜀文明受到长江中游、鄂西川东地区文明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以下选项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三星堆遗址历史久远,只有通过考古发现才能了解古蜀文明
B.发掘出来的文物可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实证
C.异于中原的青铜器有可能与当时的宗教信仰和崇拜有关
D.中原地区夏商王朝创造的礼制对周围方国文明影响深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