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下图是黄河中游地区陶寺遗址出土的鼍(tuó)鼓与特磬(qìng)。鼍鼓与特磬是最早的宫廷庙堂乐器,是作为古代王室、诸侯专用的重器。可见,陶寺遗址所代表的龙山文化时期(       
A.华夏礼制初现端倪B.经济水平遥遥领先
C.国家政权正式建立D.生产工具高度发达
2023-12-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明光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大汶口出土的墓葬品有明显的大小墓差异,小墓仅能容尸,空无一物;大墓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据此可知,大汶口文化(     
A.代表了母系氏族社会成就B.生产技术发达并领先世界
C.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D.奠定了多元一体文明格局
2023-11-15更新 | 34次组卷 | 28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凤阳博文国际学校2020-2021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据考古发现,在我国北至黑龙江流域,南抵珠江流域,东起东海之滨,西达青海高原的地域内,均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此外,在迄今发现的多达七千余处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经正式发掘的也有四百处以上。这可以用于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     
A.呈现一体化趋势B.具有多元性特征C.依赖生产力发展D.体现兼容的特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如图分别是姜寨遗址复原图和良渚遗址示意图。结合所学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良渚宫殿体现阶级分化明显B.两地的生产工具都是打制石器
C.姜寨聚落体现氏族公社瓦解D.两地的栽培作物都是以粟为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水稻起源的专题片,下列选项中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文化遗址D.仰韶文化遗址
2022-11-26更新 | 125次组卷 | 29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新石器时代,听起来很遥远,大约从一万多年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下列对新石器时代认识正确的是(     
①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
②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
③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
④土地逐渐变成私有财产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据此可知(     
A.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
B.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普遍开始种植水稻
C.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
D.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
2022-07-04更新 | 410次组卷 | 25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考古发掘表明,良渚古城四面城墙上各有2个水城门,城内由二纵二横相交的水路组成近似“井”字形路网,把宫殿区与墓葬区围合在中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已经形成规范的“井”字形道路网,宫城位于“井”字形道路网的中部,这种样式的道路网后来成为古代都邑道路的规制。这说明(       
A.古代城市起源于良渚文明B.礼制思想影响古代都邑建造
C.古代路网均为“井”字形D.早期城市建设初显国家特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在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较多带有神徽的玉琮;殷商帝王墓中也出土了与良渚文化遗址中形状相似的玉琮,但没有神徽;四川三星堆遗址也发掘出与商王朝时期一致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当时
A.南北文化渐趋一致B.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C.区域文化交流频繁D.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2022-04-15更新 | 906次组卷 | 34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