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陶寺遗址规模宏大,整体布局存在明显的统一规划,功能区划比较清晰,有宫殿区、墓葬区、仓储区、祭祀区等。墓葬规模和随葬品规格差距巨大,出土了陶鼓、石磬、陶埙等乐器;还发现了一座古观象台大型建筑基址。这反映了当时(     
①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②礼乐制度确立和初步发展
③人们对天文星象有一定认识       ④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观察此图,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①部落联盟战争频繁 ②文化遗存分布广泛 ③遗存分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④早期文明呈现明显的差异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应增加玉石时代,并称之为“方国”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首领“惟玉为葬”“以玉为礼”,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由此可见,玉石时代的特征是(     
A.经济生活经历了第一次革命B.阶级分化明显,孕育国家雏形
C.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D.崇尚敬天保民,形成礼乐制度
4 . 2018年5月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最新成果。其中:①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②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某组同学为上述①②阶段成果选取的考古依据,准确的是(     
A.①仰韶文化            ②良渚文化B.①元谋人遗址                    ②姜寨聚落遗址
C.①陶寺遗址             ②大地湾遗址D.①山顶洞人遗址               ②二里头遗址
2023-01-0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遗址在空间布局上以城址为核心,自内而外分别是宫殿区、内城、外城,与后世都城“宫城、皇城、郭城”的结构十分类似;出土的墓葬中,距宫殿区最近的大型墓葬都有丰富的随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远离中心区的小型墓葬则随葬品很少,且多为陶器。这说明当时(     
①出现了阶级的分化②私有制已产生③具备早期国家特征④实行封邦建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图是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该遗址是由5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由此反映出姜寨文化(     
A.种植玉米,兼有饲养家畜B.刀耕火种,形成青铜文明
C.阶级出现,形成早期国家D.定居生活,形成原始聚落
7 . 下图是一件珍贵的文物——“鹳鱼石斧彩陶缸”,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杰作。鹳用白色,以表示羽毛的轻柔;鱼和石斧用黑彩勾边,内填白色,以表现鱼的僵直和石斧的坚硬。据此可知,当时人们(     
A.仍然依靠采集狩猎为生B.掌握了彩陶制作技术
C.已经普遍使用青铜农具D.已经建立了早期国家
2023-01-0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如图所示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A.打制石器变为磨制石器B.原始农耕工具和技术
C.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出现D.铁制农具的普遍推广
9 . 下侧陶寺中期城址平面图可以佐证陶寺文化时期(     

①城市出现功能区划②社会阶级分化显现
③奴隶制国家已形成④都城轴线观念出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1-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距今约4300—4000年的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东北处,该遗址中部的宫城被围墙环绕,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但众多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墓葬的随葬品差异巨大。由以上考古发现可以推断当时历史状况是(     
A.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B.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分化明显
C.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D.宗法制、分封制成为统治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