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2019年7月,距今(2019年)五千年左右的良渚古城遗址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遗址拥有大量的考古发现,如刻有神人兽面纹的玉琮、反山王陵遗址、等级化的瑶山墓地遗址、外围大型水利工程遗址等。据此,下列各项理解正确的是(       
①良渚水利工程体现了先民的智慧       ②良渚古城社会实行基于血缘的封建制度
③良渚古城实证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       ④良渚古城体现旧石器时期出现明显的等级划分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 . 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2019年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关于这一遗址,以下说法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
B.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
C.出土了大量玉器,出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D.为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提供了有力实证
3 . 良渚古城遗址发掘的墓葬中不管是墓葬的选址、排列还是随葬品的数量和级别都有区别。平民的墓地一般离王城较远随葬品一般只有陶器;贵族墓地建在王城边上随葬品一般有玉器其中玉琼只出现在高等级墓葬中。由此可以判断良诸文化(     
A.实行“禅让制”B.部落间战争频繁
C.社会生产力低下D.出现了等级分化
2022-07-15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墓葬、房址等遗存,其中多数墓葬无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随葬品的数量悬殊,少者仅一两件,多者百件以上。这表明当时(     
A.早期奴隶制国家产生B.阶级对抗尖锐
C.男性处于统治地位D.贫富分化出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对于人类文明产生的进程,下列表述逻辑正确的是(     
A.原始农业出现——农业、手工业分工——私有制出现——国家开始形成
B.原始农业出现——私有制出现——农业、手工业分工——国家开始形成
C.国家开始形成——农业、手工业分工——原始农业出现——私有制出现
D.国家开始形成——私有制出现——农业、手工业分工——原始农业出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我国距今约 7000 至 5000 年前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简表如下。
名称 地域 成就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制作彩绘陶器,培植出粟等主要作物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制作红陶并使用磨制石器,会建红烧土排房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居民种植水稻,并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据此说明当时我国境内原始文化的特点是
①分布广泛,多姿多彩                 ②已经进入农耕定居生活状态
③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                 ④形成政权与族权结合的国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 . 《国语鲁语》记述了一段故事“昔烈山氏(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判断当时“殖百谷百蔬”的农具应是
A.B.
C.D.
8 . 远古时期,人类以采集、渔猎为生。伴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原始农业逐渐形成,其意义在于
①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②标志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③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④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 如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区域文化在交融中发展B.形成南粟北稻农业格局
C.文明起源具有多元特征D.远古北方文化长期领先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中国考古学成果表明,距今5300年前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区域的古国文明相继形成。山西陶寺遗址、辽宁西部的牛河梁遗址群、长江下游的含山凌家滩遗址等地的权贵墓中,都发现有随葬玉器和龙形图案。由此可推论出
①中国各地文明进程模式存在极大差异       ②中国出现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雏形
③中华各区域文明之间都有过直接联系          ④初步形成龙的信仰和以玉为贵的理念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2-01-14更新 | 536次组卷 | 8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