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下列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A.姜寨聚落遗址——父系氏族公社出现
B.陶寺遗址——阶级分化已比较明显
C.大汶口文化——以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D.良渚文化——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陕西省姜寨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13000平方米。出土的文物有石、骨、角、蚌、陶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1万多件,出土的黄铜片是中国发现较早的铜器残片。下列项中,对姜寨遗址的分析正确的是(     
A.已经进入青铜时代鼎盛时期B.基本具备了初始国家的形态
C.呈现出原始人群的典型特征D.出土的陶器可能用于储藏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从历史、考古学的角度说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文字的发明,单偶制家庭的确立和阶级的产生为标志的,是人类或达到智慧水平之形式的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是指一切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存在形式。下列对文明产生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始采集和渔猎 ——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发展——阶级出现——国家产生
B.社会分工的发展——原始农业畜牧业——阶级出现——私有制产生——文字出现
C.原始采集和渔猎——早期城市出现——私有制出现——阶级出现——国家产生
D.原始农业畜牧业——社会分工发展——私有制出现——阶级出现——国家产生
2023-08-05更新 | 809次组卷 | 10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5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依此标准,下列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是(     
①陕西姜寨聚落遗址                                ②山西陶寺遗址        
③河南二里头遗址                                     ④浙江良渚遗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7-07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学家顾颉刚指出,陶器,是古代工业上最早的发明,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陶器的制作也随之发展,彩陶时代、黑陶时代和白陶时代,表现了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以下选项最符合黑陶时代历史特征的是(     

A.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B.长江下游出现河姆渡文化
C.主要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D.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随葬獐牙的习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大汶口晚期的墓葬中随葬的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社会分工十分鲜明B.国家形态初具规模
C.多元一体格局形成D.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2023-04-18更新 | 568次组卷 | 8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河姆渡遗址保留了大量栽培稻谷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 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长屋。这表明(     
A.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B.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
C.精耕细作的稻作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D.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图是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考古学家发现该遗址有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该遗址应属于(     
A.旧石器时代B.母系氏族社会C.早期国家D.阶级社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A.起源最早B.世界领先C.独一无二D.多元一体
2020-11-26更新 | 477次组卷 | 27卷引用:浙江省县中联盟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