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在距今9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前中期,耕作制度由最初的生荒耕作制向熟荒耕作制过渡,即由砍倒烧光、刀耕火种、年年易地的生荒耕作转向利用石铲(石耜)、石锄进行土地加工,连种若干年、撂荒若干年的熟荒耕作。这一转变(       
A.巩固了小农经济地位B.表明原始的农耕出现
C.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D.保证了人力资源需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约8000年前,主要有内蒙古兴隆洼遗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小型玉凿工具及玉环、玉玦等装饰品,淮河下游江苏淮安市宋集乡青莲岗文化遗址出土的玉斧、玉铲等小型工具及玉镯等装饰品,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玉璜、玉坠等佩饰。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B.自然环境决定文明发展的程度
C.早期玉器注重实用性与审美性D.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考古学发现说明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生产工具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其中晚期发展阶段的农耕工具主要包括:屈家岭文化中少量的穿孔石斧、穿孔石铲,良渚文化中的磨制精细的三角形犁形器、石锛、石锄等。这反映了
A.中国史前稻作文化晚期处于新石器时代
B.中国史前稻作遗址基本分布在黄河流域
C.屈家岭文化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活动
D.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
2022-05-24更新 | 474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如图为某学者根据中国文明孕育展情况,绘制出的中国文化地理分区示意图。这表明,中华文明

A.源头的多元性B.多元一体发展模式
C.注重文化认同D.优于其他地区文明
2022-05-31更新 | 459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市),其墓葬体现了“惟玉为葬”的文化特征,出土的大量玉器与《周礼》中记载的六种玉礼器”璧、琮、圭、璋、琥、璜”非常类似,这从根上反映了当时
A.社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B.人类文明步入阶级社会
C.社会等级观念逐步形成D.神权政治色彩初步显现
2021-12-24更新 | 486次组卷 | 2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山东专用)-一轮巩固卷03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在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地区为釜文化圈,淮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为三足器文化圈,燕山南北地区为筒形罐文化圈。西辽河流域房屋成排分布,河姆渡文化为长排干栏式房屋。半坡类型晚期盛行合葬,马家浜文化密集聚族而葬。这反映出该时期(     
A.中华文明呈现多元特征B.阶级分化现象日趋凸显
C.华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D.中原地区文明优势明显
7 . 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世界原生文明诞生地的形成空间均不过数十万平方公里,唯有中华文明的形成覆盖了长江、黄河及辽河流域的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这凸显出中华文明形成之时便具有
A.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B.以德治民的民本思想
C.厉行专制的集权意识D.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020-11-03更新 | 978次组卷 | 3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4·安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考古发现,安徽淮北地区文化呈现出山东龙山文化的特征,阜阳地区文化则为河南龙山文化的延伸,江淮地区文化如六安红墩寺、肥西古埂等既有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也存在良渚文化的某些特征。据此推断(     
A.先民持续迁徙推动文明交流B.淮河流域南北文化有所交流
C.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D.考古发现成为史学认知前提
2024-04-16更新 | 191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山东卷)- 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新高考专用)
9 . 在龙山文化的考古发现中,夯土建筑技术以及使用该技术所筑的城墙仍属个别情况,但在山东豫东豫北和豫西都发现了类似的城墙。这些发现可实证当时(     
A.文明交流已超越区域界限B.各地风俗文化趋于相同
C.公共防御设施已得到普及D.早期文明呈现多元并立
10 . 下图是吕克勤主编《中国古代史》中有关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示意图。由此可知此时
A.社会等级森严B.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C.神权色彩浓厚D.权贵阶层开始出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