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考古资料显示,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的81座墓葬中,有随葬品的48座,占总墓葬的1/2,一般墓中只有少量陶罐,另有一部分墓中除了陶器外,还有石纺轮、石刀、骨凿、骨针等工具,或绿松石珠、骨饰、牙饰等装饰品。这说明当时(     
A.母系氏族社会进入了繁荣时期B.贫富分化催生出奴隶制国家
C.剩余产品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D.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状况凸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下图是仰韶文化的船形彩陶壶。壶口呈杯状,壶身造型像一只小船,且两侧都画有类似鱼网的图案,给人一种正在撒网捕鱼的画面感。这体现了(     

A.长江流域先民以捕鱼为生B.陶制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D.原始文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024-05-05更新 | 19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3 . 距今约6000—5000年,龙的形象分别出现于黄河中游、长江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由此形成了以龙的形象为代表的各地区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性。这体现了(     
A.手工制作工艺的多元并立B.区域文明的交流与互动
C.母系氏族社会的辉煌成就D.中原文化的扩散与创新
4 .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我国境内广泛分布,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开始交流频繁,并逐步移植到中原地区,融合到华夏文明中。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明
A.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B.发展中存在多源性特点
C.广泛分布在祖国大地上D.具有多元一体发展特征
2021-05-08更新 | 406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聊城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距今11000—8600年前)出土的红衣夹炭陶的胎体内有明显的谷壳,在红烧土中也发现有炭化的稻壳和叶片,经鉴定,这些炭化谷物部分属野生稻,部分是人工栽培的热带型粳稻。据此可推知,当时我国先民
A.实现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B.彻底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生产者
C.生产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D.已满足了自身对食物的迫切需求
6 . 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出土的彩陶中可见少量写实性画面,其中《鹳鱼石斧图》(示意图如下)最为典型。有考古学家认为这幅画最发人深思的地方,是把鹳衔鱼和石斧这两类不相干的事象一并画在专门为装殓成人尸骨的陶缸(棺)上。由这一疑问可以推断,此画反映了(     

A.墓主人生前的事迹成就B.渔猎是当地主要生产方式
C.原始绘画艺术的集大成D.仰韶文化诞生了早期国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在甘肃齐家文化的皇娘娘台遗址中发现有一座成人合葬墓,一男二女。男性在正中仰卧,左右两侧各有一女性,均为侧身曲肢,面向男性,卧于棺外。这一时期(       
A.人们开始大量使用陶器B.氏族公社联合形成部落
C.熟练掌握青铜铸造技术D.仰韶文化处于发展高峰
8 . 有学者主张,探讨中国国家的起源,既要重视考古发掘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和参考国外现代文化人类学的最新成果,也不能忽视文献记载中有关原始社会向早期国家过渡的古史传说所隐含的历史素材。这说明
A.古史传说客观反映历史原貌B.文献记载是最可靠的材料
C.历史研究需要借助多种史料D.中国国家起源具有多样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距今约4200—3800年的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一座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碧村遗址出土大量陶器、玉器,形成了以粟为主、以黍为次以及大量养殖猪羊牛的农业经济,与同期的陶寺、石峁等古国遥相呼应。该遗址可(     
A.用于研究龙山文化的特点B.证明中国最早的城市国家出现
C.看出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D.说明山西是我国农业的起源地
2024-02-21更新 | 180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齐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围绕着神权、王权和军权,良渚先民设计了一整套标志身份的玉礼器,如玉琮象征神权,玉钺象征军权等。玉器标识拥有者的地位和社会公共权力的分配。玉礼器的制作使用表明良渚社会

①能够使用铁制的工具   ②有较复杂的权力结构
③已初步具备国家形态   ④形成了君主专制体制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