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周代青铜器铭文对于前代圣王的记载以夏禹为最多,如“天命禹土,堕山?川”。在周代或略晚的文献资料中,也有不少关于禹的记载,其中的内容与周代铜器铭文有相似之处,如“缵禹之绪”“陟禹之迹”。这些史料信息(     
A.折射出周人对周朝政治不满B.是研究石器时代的重要史料
C.反映周人对夏禹功绩的认可D.意在强调殷商灭亡的必然性
2023-02-18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竹书纪年》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尚书·多士》记载:“殷革夏命。”20世纪50年代末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这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这说明
A.文献记载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B.考古是探寻历史真实的唯一途径
C.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D.考古发现可以与文献记载相互佐证
3 . 据表中的记载,可以认定的事实是(     

记载

出处

禹传益……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
益让帝禹之子启。《史记》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孟子》
益干启位,启杀之《竹书纪年》
A.禅让制得以完善B.中央集权制确立C.启武力夺取王位D.家天下局面开启
4 . 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C.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D.启的继位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5 . 据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二里头文化二期时间比依据古本(竹书纪年)等传世文献推考出的商朝建立时间早250—500年,从而弥补了龙山文化至早商文化之间的空白期。二里头文化二期的考古发现(     
A.实证了早期中国历史的连续性B.使人们对夏商分期达成了共识
C.表明历史记载需考古发现印证D.找到了尧骨禹传说真实的证据
6 . 远古时期,有夏氏部落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了舜的禅让。大禹因此(     
A.成为部落联盟首领B.创建夏朝并成为国王
C.废除了王位世袭制D.使用甲骨文记载历史
7 . 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记载:“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段材料表明(  )
A.舜代尧职属于禅让制B.舜代尧职属于宗法制
C.舜代尧职属于分封制D.舜代尧职开启世袭制
8 . 据下表中的记载,可以认定的是
记载出处
禹传益……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
益让帝禹之子启。《史记》
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孟子》
A.禅让制得以完善B.嫡长子继承制确立
C.家天下局面开启D.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这两段记述理解最准确的是(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禹废除家天下政治制度
C.益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启D.记录有出入历史无结论
2022-09-05更新 | 740次组卷 | 16卷引用: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暑假自学课】2023年新高一历史暑假精品课(中外历史纲要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