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距今约6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人们按性别、年龄进行简单协作,生产和生活资料实行共同占有、平均分配。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业与畜牧业完成分离B.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C.该地区生产资料非常贫乏D.小麦大豆的产量不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考古发现,距今70006000年间,红山文化遗址房屋成排分布,半坡文化房屋成组围绕中心广场,河姆渡文化为长排干栏式房屋,兴隆洼和尚义四台文化则为半穴式房屋。这反映出当时中华大地(     
A.聚落建筑布局规范整齐B.多种文化并立发展
C.地理环境影响邦国规模D.氏族联系较为紧密
3 . 《史记·五帝本纪》载:由于共工、驩兜、三苗、鲸有罪,“于是舜归言于(黄)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哑鲸于羽山,以变东夷”。司马迁的这一记述(     
A.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B.说明中原地区文明逐渐向四周传播
C.佐证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文明产生D.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4 . 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反山发掘良渚文化大墓11座,出土了种类多样、雕琢精美的玉器3000余件。其中有代表神权的琮,有象征军事指挥权的钺,有体现财富的璧,还有挂在衣物冠帽上的各种玉饰件。该考古发现说明了(       
A.历史研究依赖考古技术的发展B.玉器脱离现实生活而走上神坛
C.当时手工业制造技术领先世界D.凌驾平民之上的权贵阶层出现
7日内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甘肃南佐遗址距今5100年左右,该遗址核心区是内外环壕围成的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聚落遗存,中部有9座大型夯土台,中央有面积达上万平方米的带有夯土围墙和护城河的宫城区(如下图)。这可用于研究该时期(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D.游牧部落的典型形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湖北荆门市屈家岭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陶鼎、陶制双腹器、蛋壳陶杯、壶形器、彩陶纺轮,发现了国内已知最早的高温黑釉陶。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屈家岭(       
A.与红山文化存在一定交流B.已经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C.产生了私有制和阶层分化D.发展处于原始人群阶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在湖南高庙遗址的一处夫妻并穴墓内,存放有祭祀用品玉钺、贵族妇女装饰用品玉璜、玉玦等精美玉器,应属部落首领夫妻墓。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处于母系氏族社会B.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
C.私有财产已经出现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国内聚落考古研究表明,仰韶文化中期已出现中心聚落和普通聚落的分化;仰韶文化晚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城。龙山文化时期,城邑逐渐在各个地区涌现,聚落分化为城邑聚落与城邑之外的普通聚落。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贫富分化的出现B.特权阶层的逐渐形成
C.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D.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考古工作者对距今六七千年间的部分文化遗存进行研究后发现,在葬俗方面,半坡类型晚期盛行合葬,马家浜文化密集聚族而葬;在艺术和信仰方面,半坡彩陶主题由鱼纹演变为鱼鸟组合,河姆渡文化刻画图像发达。这表明当时(     
A.社会组织能力增强B.中华文化多元并存
C.先民精神生活充实D.敬天观念已经产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陶寺遗址考古工作从2023年10月初启动,共投入考古科研人员18人,当地民工60余人次。主要对陶寺遗址宫殿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开展考古发掘研究工作。目前,宫殿区考古工作有序进行,手工业作坊区陶窑遗址已经找到,正在加紧考古发掘中。据此可知(     
A.所处时代已迈人阶级社会门槛B.所在地具有较理想的农耕环境
C.陶器的制作工艺水平日臻成熟D.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