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2023年3月,“生命的礼赞——红山文化艺术展”在厦门华侨博物院正式开幕。精选120余件(组)展品,12种玉器类型进行展示,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下列遗址属红山文化的是(     
A.牛河梁遗址B.良渚古城遗址C.襄汾陶寺遗址D.二里头遗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已圆满落幕,运动会吉祥物之一是“琮琮”,其取名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下列对良渚文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处于旧石器时代B.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D.代表性器物是黑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石家河遗址,距今约6000到4000年,其核心区域遗址有40余处,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跨度最长的史前聚落遗址群。在位于石家河古城中心的三房湾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厚胎红陶杯残件:在石家河古城中心区域的谭家岭遗址,发现了9座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出土的240余件玉器类型丰富、造型奇特,表面有精美的线刻图案、复杂的透雕和细如针尖的钻孔。由此可知,该聚落遗址群(     
A.居民种植水稻,学会养蚕缫丝B.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享成果
C.社会分工细化有发达的手工业D.氏族间联络紧密形成部落联盟
2024-05-01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古人类遗址与原始文化遗存,空间位置标示正确的是(     

A.①——大汶口文化B.②——河姆渡文化
C.③——北京人遗址D.④——元谋人遗址
2024-02-08更新 | 65次组卷 | 34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500—9000年,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分,经测试能吹奏出七声齐备的音阶,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据此可知(     
A.新石器时代已产生笛类乐器B.笛类乐器在中国最早诞生
C.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中原地区已出现礼乐制度
2024-05-12更新 | 38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浙江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属于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文化的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外,还(     
A.烧制了彩绘陶器B.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C.建有大量的神庙D.制作薄如蛋壳的陶器
8 . 仰韶文化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南达湖北,北抵内蒙古,纵横两千里,绵延数千年。在这一范围内,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其中西安半坡遗址的一个灰坑内,出土了炭化粟达数斗之多。仰韶文化的居民除了栽培以粟为主的作物外,还(     
A.烧制了彩绘陶器B.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C.开始铸造青铜器D.制作薄如蛋壳的陶器
2024-04-0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培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南稻北粟”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传统布局。但是,根据考古和文献资料显示,历史上稻、粟作物的种植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一个双方重叠的混作区。这个区域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出现,晚期基本形成。该研究表明,新石器时期我国(     
A.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水稻B.粮食品种呈现南北交流的趋势
C.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体系形成D.产品交换推动贫富分化的出现
2024-05-16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Z20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10 . 考古发现,稻米在仰韶晚期遗址中的数量明显增多(新街遗址出土802粒,庙底沟遗址出土648粒等),在新街遗址中还发现了稻旱混作的新兴农业生产模式。这表明(     
A.水稻是仰韶文化的主要栽培作物B.稻麦复种制已在中原地区普及
C.中原地区与周边区域的交流增强D.物种单一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平
2024-05-15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