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商业发展推动商人地位变化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商人政治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之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昔日“贵”、“富”合一,现在“贵”、“富”出现了分离。这表明春秋后期
A.世卿世禄制被打破B.商品经济发展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转变D.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期,商业管理已经成为国家行政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西周城市总体上为前朝后市的格局,据《周礼.匠人》记载,西周城的后边部分往往设有市场,并规定凡是官办的商业市场,均设置有专职官员负责商业管理事宜。市场管理的总负责人叫司市,全面负责所辖市场的刑、政、教、治、量度及禁令,司市只要在市场入口处悬挂旌旗就表明可以开市,参市交易者从规定的入口进入市场,入口处由胥手持长鞭把守,其他管理官员则各司其职。开市后,首先要检查货物是否以假冒真,货物价格制订是否合规,贾师还要根据官府的需要制订商品价格,调节商品流通。西周政府对商业的干预使其商业发展状况逐步顺应了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发展水平。

——摘编自李佩等《探源西周时期的商业管理》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百工、商贾反抗官府,“百工叛”的现象不断出现,“百工之丧职秩者”的现象较为突出。据记载,春秋时期,齐国致力于“通工商之业,使鱼盐之利”,郑国规定只要商人对国家忠诚,国家就不干涉,卫文公制定的“务财、训农、通商、惠工”的政策,也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战国策·魏一》载魏国“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管子·八观》也称当时有“粟行于五百里”者,战国时期,横贯东西和纵贯南北的水陆交通线业已形成。《国语·周语》记载,当时“黄金为上币,铜铁为下币”,“商贾可以富家,技艺足以糊口”,而“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人们纷纷通财鬻货,自此,谋利之风席卷整个社会。

——摘编自李生《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周商业管理的主要制度及其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
4 . 春秋时期,“工商食官”逐渐被冲破。一批新兴私营工商业主逐渐拥有庞大资产,“贵"的阶级外,又增加“富"的阶级,“贵”“富"由合走向分离。这一变化促成社会结构由贵贱等级转向为
A.城乡之间的国野之分B.地主和农民的阶级鸿沟
C.士农工商的职业区分D.君主与平民的统治结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盂”铭文记载:矩伯庶人在裘卫那里取了朝觐用的玉璋,价值贝八十朋,可以付给“十田”;矩伯又取了一些皮货、衣物,共值贝二十朋,可以付给“三田”。这说明当时
A.土地私有化现象严重B.贝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C.工商业管理较为严格D.官营手工业十分发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圜钱来源于纺轮或玉璧,成为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
A.铸币形制体现劳动人民智慧B.商品经济活跃推动货币产生
C.货币体制混乱阻碍国家统一D.各诸侯国借助货币推广农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
C.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战国城市有固定的产品交易场所一一市。据史书记载,“市”上有金铺、粮铺、珠宝玉器铺、绸布铺、皮铺等,促使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此记载表明当时(       
A.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B.手工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私有制促成手工业兴盛D.从事商业利润丰厚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
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
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
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