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西汉学者刘向《别录》载:“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齐国以优厚待遇吸引各国谈说之士,会聚于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的设立
A.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教育之风
B.促使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兴起
C.有助于战国时期学术融合趋势的发展
D.确立齐鲁地区学术文化成为统治思想
2022-05-19更新 | 21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系辞传》中的“天下--致面百虑,殊途而同归”与《中庸》里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
A.“百家争鸣”格局B.思想领域呈现融合统一趋势
C.“天下合归于儒”D.世间万物发展中的相生相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材料二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孙子兵法·谋攻》

材料三   百家争鸣、文艺复兴分别是东西方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两个历史时期之一。从文化发生学来看,两段历史时期具有共同的社会基础;从社会转型来看,两段历史时期都随着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经历着社会的大变革从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外一种社会形态,具有共同的历史趋势,同时肩负着共同的历史使命,对社会、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呼唤新的社会、新的人。虽然中西方社会有历史共性,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如从结果来说,两者之后的社会形态有所不同。

——摘编自李静等《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则材料反映的社会信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比较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
2022-05-15更新 | 15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 河北专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时期,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空前灿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打下了最为丰富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基础,影响着后世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甚至可以说成就了整个中华文明的骨架,因此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请你对以上材料任一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论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所示为战国时期部分人物的活动事迹,据表可知
人物国别活动事迹
子夏晋国人孔子弟子,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
李悝魏国人子夏弟子,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乐羊宋国人魏国国相的门客,后成为魏国名将
吴起卫国人弃儒学兵,指挥魏军屡次败秦,被视为兵家代表人物

A.社会主流思想变化迅速B.儒学成为各家思想来源
C.百家争鸣中有共通之处D.魏国注重招揽各方人才
2022-04-16更新 | 374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4月联合质量测评历史试题
6 . 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被游离出来。在生存压力之下,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材料旨在说明(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百家争鸣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C.礼崩乐坏的时代变化推动了士的崛起D.士再就业的压力促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022-05-10更新 | 249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社”本义指土地神,社祭本起源于民间社群,但在分封制下,“社”变为贵族的保护神,主持社祭是贵族的专利;战国时期,立社、祭社又成为民众普遍参与的事情。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
A.土地私有确立B.百家争鸣兴起C.出现社会转型D.重视鬼神观念
8 .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演进与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

——《礼记·大传》

材料二   《吕氏春秋》说:“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作”是指农奴共耕公田,领主感到农奴“公作”不如把田地分散给农民去耕作有利。……到战国末期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亲亲故尊祖”这一制度的核心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作”所代表的土地制度与实质及推动“分地”的因素。
(3)阅读材料三,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有学者认为“礼是一种全然一新的规范与制度,随社会发展却逐渐沉沦”,试述这种“沉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表现及孔子对此变化所持的看法。②也有学者认为“‘礼’治的柔性和理想必然遭遇刚性的冲击”。试据材料分析这种“刚性”冲击的理论基础,并结合所学概述该理论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021-12-30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海亮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2月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