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聚众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

材料二 孔子设立四种教学内容:文献、行为、忠恕、信用。戒绝四种陋习:随意猜测,固执己见,孤陋寡闻,突出自己。他所谨慎对待的有:斋戒,战争,疾病。孔子对自己很少讲到利益、命运和仁德。对弟子不到为渴求知识而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的地步就不去启发,不能举一反三,便不再教他。

材料三 清康煕帝为孔庙大成殿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
2019-12-04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19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的诸多优秀传统,主要包括                              
①以德治国        ②依法治国          ③贵贱有序        ④“仁”
A.①②B.①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2016-11-21更新 | 11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吉林省扶余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孔子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这实际上反映出孔子主张
A.礼法并行B.以德治国C.宽严有度D.以法治国
2020-11-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告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孔子反对对饥民实施救助B.孔子不重视民生问题
C.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D.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2020-01-0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市尚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5 .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一所示人物
A.在晚年精心撰写并发表了《论语》一书B.创立了法家学派
C.正式提出了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D.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2.图二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对学生述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B.开创私学之先例,所收学生并无贫富贵贱之分
C.讨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的问题
D.学生问他何谓“仁”,他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20-11-12更新 | 42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指出,他的思想用于学术,可发展为思辨哲学;用于军事可以发展为战略方针;用于生活,可以发展为生存智慧。比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争策略,也可能是自我安慰。材料中的“他”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孔子和老子都标举“道”为审美的本体。孔子说的“道”是指“先王之道”,即“伦理之道”,也就是善。老子所说的“道”,不是伦理之道,而是自然之道。这表明孔子和老子
A.人生追求大不相同B.生活时代背景不同
C.赞同人们顺天有为D.认同君权神授思想
8 . “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材料体现了
A.孔子“法治”主张
B.孟子“仁政”思想
C.墨子“兼爱”思想
D.老子“无为”思想
9 . 孔子强调“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指责“苛政猛于虎”。这反映孔子主张(       
A.以法治国B.实行仁政C.以民为本D.提倡节俭
2024-02-02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虽然赞扬西周的制度,希望“克已复礼”,政治上偏于保守,但他主张对周礼有所“损益”,即进行一些改良。他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理论,大声疾呼“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墨子提出,“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要求做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摘编自钱宗范、徐硕如《论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改革》

材料二   察举制推行之初,实现政权的开放性也是主要目的之一,但由于选人权为个人把持终究无法跳出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圈子,并发展为豪门政治。而在科举制下,除极少数情况对应试者资格进行限制外,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投考,都可以经过寒窗苦读,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与此同时,即便是高门望族,若在科举竞争中无所斩获,亦摆脱不了“无百年之家”的命运。

——摘编自张晓政《从察举到科举的历史启示》

材料三   英国根据《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文官委员会,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委员们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委员们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必须具备的合格条件。从考试的形式上来看,只提出了笔试的形式,而面试、口试在《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无任何显示。这不能保证选用人才既具有理论水平,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比如像处理日常事务的实际能力以及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等等。《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指出:只有通过公开考试表明具有“通才”智力后,才能被择优录用。英国传统认为“通才”智力就是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社会知识,因此高级文官的考试以牛津、剑桥等-一流大学的优等学住资格为依据。牛津、剑桥这一类学校的毕业生虽然能言善辩,具有开阔的视野和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但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这势必造成各部门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

——摘编自田常华《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剖析》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墨子在人才选拔上的共同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相较于察举制有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有关文官改革的进步之处及缺陷。
2023-11-1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