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比较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根据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关于“轴心时代”论说改编

材料二   在东西方文明各自发展中,呈现出自己的特点:①中国文化体现出一种强调现世秩序的“人间性”特点,它首先体现在华夏内部,然后向周边扩展;②西方文化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具有末世和重生情节的“超越性”,不但反映在古典时代,也被现世所承续。

——根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编写

材料三   1851年伦敦开始举办世界博览会(综合性)是向世界各国展示当代的文化、科技和产业上正面影响各种生活范畴的成果,它从早期的打字机、火车、无线电、缝纫机、汽车到电视机和电脑,无不成为先进科学技术的展台和各国文化交流的平台。1851年,广东商人徐荣村以12包“荣记湖丝”开启了中国世博旅程。此后有贵州茅台、绍兴黄酒、苏绣、上海“葛德和”陶器、杭州都锦生织品等多个品牌获奖。1939年之后中国逐渐中断了世博会旅程。2010年上海举办了世博会,唱响“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

——根据周秀琴《世博会简史》编写


(1)根据材料一,请用两到三个词语概括“轴心时代”核心要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核心观点,归纳他们考察问题的思想方法。
(2)根据材料二,解释“人间性”和“超越性”。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阐释:选择前者请分别以西递古村和大昭寺建筑说明“人间性”在古代中国建筑中的体现;选择后者请分别以但丁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说明他们那一代人对“超越性”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世博会在中西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2022-03-1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届普通高校招生考试选考科目考试方向性模拟检测(1月)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巨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成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出生于今安徽的文翁来成都任蜀郡守,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汉书·循吏传》),遂将教育文化事业放在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效果大显,人才辈出,风气大变。“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汉书·循吏传》)

——摘编自袁庭栋《天府的记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初年文翁兴办教育的特点及其贡献。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诸如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的关系。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胸怀“天下”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旗帜为凝聚鲜体的号召,制约君主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当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西方并猛烈冲击东方的时候,自觉的、强烈的时代意识是新知识分子群体得以产生的思想契机,也是他们区别于社会其他阶层的明显特征。“仁义礼智”被“奇技淫巧”打得落花流水,明智的知识阶层开始检讨传统学术的价值,摒弃了偏见与无知,新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中学的根基上,积极地、有选择地吸纳西学。……中国古代士人素来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与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双向的角色认同。一方面他们继承并发扬士大夫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另一方面他们又萌生与政治决裂、向知识回归的自我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这一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特征,并分析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