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戈……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材料二   汉唐以降,得益于陆上、海上贸易线路的畅通,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中华文明始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流·和衷共济》

材料三   在对技艺的推敲、对规律的总结、对民生的眷念中,中华民族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与创造伟力。四大发明,耕作蚕织,制瓷铸铁,建筑园林,茶叶医药,天文地理……各项科学技术成就,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尽精微以求新知、致广大以惠亿民的探索精神。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汇·格物维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2)列举两例唐朝时期“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和工艺学相关知识的著作名称,并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所呈现的新特征。
2 .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B.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民意
C.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D.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有知识有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     
A.表明分封制完全崩溃B.推动了思想文化的活跃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崛起
2022-08-19更新 | 610次组卷 | 30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西周分封制形成等级森严的礼序,决定了人们之间相对稳固的社会关系。但到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的频频发生,促进了孔子“克己复礼”、老子“小国寡民”主张的提出。先秦诸子的这种情绪主要反映了
A.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B.先秦诸子的思想落后
C.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D.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021-10-11更新 | 260次组卷 | 18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A.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成为潮流B.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
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共识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
2021-09-20更新 | 721次组卷 | 42卷引用:【校级联考】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7 . 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D.战国时期思想环境相对自由
2021-09-09更新 | 1302次组卷 | 42卷引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1月月考(期末)历史试题
8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代,这一变革的表现不包括
A.交通发展,城市发达B.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化
C.政治上各国先后进行变法D.思想上百家争鸣
9 . 《汉书•艺文志》称:“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一观点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学术文化异常混乱B.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思想文化趋向统一
10 . 春秋战国时期,文士“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如孟子作书七篇,邹行(阴阳家代表)作《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老子著上下篇,慎到(法家代表)著《十二论》,庄周著书十余万言,荀子列数万言而卒。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氛围宽松B.儒学的影响力式微
C.士人地位显著提高D.诸子百家趋向融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