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春秋时期,郑国政商结盟,商人可以利用国家邮驿传递信息。这一机制保证了它的信息比周边各国都灵敏,故当时有“郑昭宋聋”之誉。郑国就是借此在四强包围之中存活了下来。这反映了当时郑国
A.确立了商业立国思想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商业活动的政治功能D.在兼并战争中处优势地位
2 . 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正确的有
①铁犁牛耕出现并发展   ②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③手工业分工细密
④货币流通广泛   ⑤涌现出一批工商业中心城市   ⑥培植了水稻和粟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之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昔日“贵”、“富”合一,现在“贵”、“富”出现了分离。这表明春秋后期
A.世卿世禄制被打破B.商品经济发展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转变D.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文献地图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资料的重要来源。下图是战国时期货币流通区域分布示意图。下面对该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各诸侯国都实行独立的货币制度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区域货币流通
C.诸侯争霸促进了货币制度的统一D.思想文化繁荣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管仲把货币看成是流通手段,“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抓住“币重则万物轻,币轻则万物重”的相互作用,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实现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对材料主旨理解准确的是
A.肯定市场调节作用B.注重对赋税制度的变革
C.强调变革经济基础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井田时期,就是以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尽管土地是公有,基本的操作单位却是这些独立的小农.这种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的标准小农户,无法形成生产者一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商品交换发生极早,非如此个体小农户无法生存。”作者认为
A.先秦时期就已具备自由经济的特征B.小农户作为自然经济的基础
C.个体农户较早就开始进行商品贸易D.商品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记述出处
“方六里为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有市……五聚命之田乡”《管子》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直,其事乱”《国语·齐语》
“不以农战,则无官爵”《商君书》
“夫籴,二十病用,九十病农。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籴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史记·货殖列传》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史实是
A.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先秦时期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先秦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8 . 战国时期,转运贸易已具有相当突出的发展。在湖南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一种被称为“蜻蜓眼”的琉璃珠,与古代西亚同类产品如出一辙。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人称我国为“塞勒斯”(丝)。由此可知当时
A.转运贸易占据主导地位B.中西贸易已经开始
C.古代丝绸之路已经开通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圜钱来源于纺轮或玉璧,成为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
A.铸币形制体现劳动人民智慧B.商品经济活跃推动货币产生
C.货币体制混乱阻碍国家统一D.各诸侯国借助货币推广农具
10 . 战国时期,秦国攻伐魏国后,把孔氏家族迁到南阳。之后,他们大规模地经营冶铸业,开辟鱼塘养鱼,经常游访诸侯,借此获取经商发财的便利,博得了游闲公子、乐施好赐的美名。材料说明了
A.商人势力过大危及政权统治
B.多样化经营已成为普遍现象
C.巨商大贾颠覆社会等级秩序
D.战国时期的工商业有所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