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如表史载先秦至隋代黄河决溢改道基本情况表,据如表推断,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时代基本情况
先秦、秦决溢改道的记载很少
西汉决溢达十次之多,其中五次都导致了改道
东汉决溢一次。前期河患严重,王景治黄后河患减轻
魏晋—隋长期安流,三百多年只有三次决溢
A.治河官员的贤愚B.历史记述的疏密C.农耕区域的伸缩D.封建王朝的盛衰
2 . 据《四民月令》记载,家兵每年二月,要“顺阳习射,以备不虞”;三月“农事尚闲”,可“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八月“得凉燥,可上角弓弩”。九月“缮五兵,习战射”。十月“培筑垣墙”等等。这一记载充分反映了(     

A.东汉时期地方军阀割据问题的严重B.豪强以隐蔽方式拥有强大军事力量
C.东汉统治者有效强化对农民的控制D.两汉时期的外戚宦官专权问题严重
2024-05-1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像砖、画像石是贵族官僚营建墓室的装饰品,西汉中期到东汉晚期是画像砖的繁荣期。画像砖、画像石分布的地区很广。从现已发掘的情况看,以黄河下游为中心,北到北京,南到云南,东到山东,西到四川雅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出土汉画像砖、画像石有数万之巨。画像砖、画像石画面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表现墓主身份和经历的车骑出行、属吏、谒见、幕府、尊贤敬老、讲学传经等;墓主庄园、手工作坊的劳动景况;墓主日常生活方面等;表现当时社会生活和民俗的场景,表现商业集市活动的情况。其它还有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祥瑞事物等。

汉代广泛使用铁制工具.创造并推广了“耦犁”,使粮食亩产成倍增长。可是在史籍上关于“耦犁”的记载只有“二牛三人”四字。陕西米脂东汉画像石“牛耕图”中,再现了这种二牛抬杠式的耕作方法,使今人对“耦犁”一目了然。

——摘编自《论汉代画像砖(石)文献的史料价值》等

材料二   汉代农耕画像石的生产呈现出地域化的特点,每个地区的农耕图像又具有模式化的生产特点,这种模式化主要体现在画像石农耕题材“母本”的相同,农耕图所依附的建筑构件载体相同。相比于鲁、苏两地,陕北出土的汉画像农耕图模式化特征最为明显。……汉画像农耕图无意于展现汉代农耕、纺织技术,更谈不上传播汉代农耕、纺织等生产技术,而是画像石生产者(主要代替孝子)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符号化的农耕、纺织图像,来满足逝者在彼世的衣食需求,从而达到所谓的孝道,并祈求子孙后代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摘编自解树明《汉代农耕画像石模式化生产与意义表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作为史料的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东汉《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五月)也,可别稻及兰”,“别稻”即移栽。成都东汉墓出土的水田模型显示,水田内每块秧田都有整齐成行的秧窝,其行距、窝距一致,极易让人联想到“育秧移栽”的秧田;广东佛山东汉墓出土的水田模型,田块被田埂分成六方,在第五方田中,有表示秧苗的筐点纹和插秧俑。据此可知(     
A.文献记载的真实性须经考古发掘验证B.东汉广东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更高
C.考古发掘证实东汉成都推行育秧移栽D.东汉水稻育秧移栽技术有所发展
2024-04-2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东汉《赵相雍劝阙碑》记载,雍氏家族自雍窦至雍劝四代,除雍窦子望不是孝廉外,其余5人皆为孝廉,可谓世为孝廉。从孝廉所任官职来看,他们开始皆为地方县令、长,俨然已为地方大族。这一现象表明,东汉时期(     )
A.地方势力膨胀已经威胁中央集权B.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C.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机制遭破坏D.世家大族逐渐掌握选官特权
2024-05-26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热点核心卷(一)历史试题(新高考Ⅱ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据《仲长统传》记载,汉代庄园主“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而在“重人轻地”的政策下,他们以货币形式向国家交纳“赀算”(商贾以外居民的财产税)、酒税、盐铁税。据此可推断(     
A.编户齐民在基层得到推行B.豪强地主势力扩张得益于赋役政策
C.庄园与外部市场联系密切D.庄园为小农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7 . 《后汉书》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徙附万计……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睇盼则人从其目之所视;喜怒则人随其心之所虑。”这(     
A.成为东汉衰亡的隐患B.反映了阶级矛盾尖锐
C.导致土地兼并的加剧D.体现了汉代国力强盛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东汉初年,光武帝下诏,令自己的家族发源地南阳撰写地方风俗历史,主要记载“耆旧节士”“名德先贤”。不久,沛、三辅地区和光武帝家族的早期活动区域鲁、庐江也兴起修撰郡国书的风气。据此可知,光武帝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B.尊重地方历史传承
C.安抚地方豪强势力D.彰显皇帝统治权威
9 .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地有遗利,民有馀(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后汉书·章帝本纪》也记载,东汉“肥田尚多,未有垦辟,其悉以赋贫民,给予粮种,各尽地力,勿令游手”。两汉政府的这些做法(     
A.有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B.为宗族势力的强大埋下隐患
C.扫除了实施均田制的障碍D.客观上造成庄园经济的盛行
2023-11-08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据《后汉书》记载:“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所以朝廷将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致其权重。据此不能得出,州牧的设置(     
A.主要原因是刺史权力过小B.客观上削弱了中央集权
C.设立目的是稳定社会秩序D.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
2024-01-07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实用性联考(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