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承秦制,货币有黄金和铜钱两种。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还未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币制紊乱,有仿秦半两所制铜钱,又有三铢、四铢钱等等,民间私铸钱币的情形也很猖獗。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下令废行以前钱币,改用五铢钱。此后又将五铢钱的铸行权收归中央,任用专职官员管理,自此西汉的货币制度得以规范统一。五铢钱是古代中国比较先进的货币。它大小轻重适中,与同时期罗马钱币第纳留斯轻重相类,钱币的正面和反面都有外廓,不易磨损和冒仿。从汉武帝铸行五铢钱之后,五铢钱就取得中国主要流通货币的地位长达7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钱币之一。唐初改行通宝,仍继承了五铢钱的许多优点。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杜永涛、姜德富著《世界古代后期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货币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五铢钱的特点。
2022-03-16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北江实验选修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商贾“大者田数百顷,小者百余顷”,“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轻贾收贱以取贵”,中后期“(国)财赂衰耗而不澹”。桑弘羊强调“富国何必用本农,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富在术数,不在力耕”。任大农丞(令)“稍置均输以通货物”,奏请(汉武帝)设置“大农部丞数十人”监管和指导各个郡国的财经事务。“笼天下盐铁”,“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

——摘编自晋文《桑弘羊评传》与罗庆康《汉代专卖制度研究》

材料二 北宋欧阳修、王荆公认为,桑弘羊使“孝武时国用饶给而民不益赋”,“以古之鉴,求今之宜,此诚当世之所急也”,其政策“安人之仁政,为国之善经也”,苏轼、司马光则认为“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兴利之臣,鲜不祸败”,“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桑弘羊,汉武帝用桑弘羊之说,于时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于乱”。

——摘编自晋文《桑弘羊评传》与罗庆康《汉代专卖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桑弘羊改革的经济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学者对桑弘羊改革的评价并分析其原因。
2022-01-01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高考联盟2022届高三12月教学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孟子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编自《论孔孟的儒家思想》

材料三 韩非子推崇法制,他认为,高度集中的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法律由王权统一颁布并由下属遵照执行。韩非子这种王在法上的法制实质上是披着法律外衣的人治,其政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政体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而在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君主个人。他们提出的愚民政策只要求愚弄百姓,用重赏重刑来驱迫民众。在专制之下,皇帝享有绝对权力,不受制约,再加上宗法制度下的约束机制和道德的崩溃,秦朝在统一中国后迅速毁灭。

——摘编自朱韬《法制之殇——读韩非子有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孟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方略。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儒法两家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并结合秦汉史实分析其产生的不同影响。
2021-10-29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董仲舒提出的道德标准。

(3)董仲舒的上述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后,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书》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实行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了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了国家的财政市场。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古的人口,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在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

——摘编自程念棋《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1)归纳材料一的制度,说明其作用。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大一统的手段,影响。
2021-10-1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晓天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地狱天堂”大致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之初,就诏令中央和地方行政长官“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公孙弘等儒家饱学之士脱颖而出。“仲舒请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之。于是罢黜百家,用儒术。”实行以儒术取士的察举制度,以才学、德行为基本要求,《汉书·儒林传》载“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向)风矣”。朝廷置《五经》博士,兴太学,立博士弟子员。武帝强调“古之立孝,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崇尚孝道,以仁义道德“扶世导民”。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同时,汉武帝时期增修法律律令;刑罚也越来越严厉。德治与法治彼此促进、相辅相成。

———据王惠英《论汉武帝的治国方略》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治国方略的特点。

材料二 下面是秦汉时期出现较多的词汇:

秦半两钱 蒙恬 汉承秦制 郡县制 西域都护 盐铁官营 张骞凿空 刺史 编户齐民 田庄 五铢钱 大秦王安敦 霍去病 甘英 文景之治 “推恩令” 丝绸之路


(2)请从材料二中提取三个关联密切的词语,提炼一个主题,展开论述。(10分,要求:主题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真正综合,建构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特别是由于他首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武帝钦定,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王座。与此同时,他还为西汉封建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政治举描上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改革措施。董仲舒的所有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都适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促进了西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西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于首奎《两汉哲学新探》

材料二   不难发现,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学思想,在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问题上,不仅没有提供什么新的东西,而且还使人的认识更远地背离了客观真理。…董仲舒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发生重大影响,主要原因是他编造的一套“三纲五常”封建伦理规范,高度集中地反映了整个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以致尽管各个封建王朝的哲学形态有所改变,但它们却都直接间接、或明或暗地为“三纲五常”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论证。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两位作者对董仲舒的态度并说明他们各自的理由。
9 .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

材料三   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农业负担过重,这是一个比起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不符合现代要求更为严重,更为致命的病症。……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使其“自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
2021-05-0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

材料二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书·刘辅传》

材料三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设置中朝的做法和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