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1-06-13更新 | 9519次组卷 | 6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保护是中国古代固有的文化传统。北魏孝文帝在恢复祭陵制度的同时,对汉、魏、晋诸陵的维护沿袭了魏明帝的做法,并以古代帝王祭祀的礼仪“太牢之礼”祭汉光武及明、章三帝陵。孝文帝这一做法旨在(       )
A.尊重历代的贤明君主B.传承和弘扬鲜卑族文化传统
C.彰显其人道主义情怀D.表明北魏入主中原的正统性
3 .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元年、太和十一年两次修改律令旧文,"凡八百三十二章,门房之诛十有六,大辟之罪二百三十五,刑三百七十七。除群行剽劫首谋门诛,律重者止枭首",废除或降等了过去的车裂、腰斩、夷五族等残酷的刑律。这一做法客观上(     
A.整合政治认同以维护统治B.缓和社会矛盾以加快融合
C.开启了律令儒家化的进程D.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4 . 公元491年,孝文帝决定重修庙号。他指出:率领拓跋鲜卑迈入中原的道武帝拓跋珪才是北魏政权真正意义上的创立者,其成就远非草原时代的首领拓跋耶律所能及,故以太祖作为拓跋珪的庙号。孝文帝此举旨在(     
A.削弱传统政治势力B.促成胡汉民族和解
C.推行中原文化制度D.确立儒家正统观念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魏晋时,史传赞人多“风神夷简”“雅有远韵”之词。而十六国北朝的勋贵传记,多“性雄豪,工骑射”“明解律令,议断平允”等语,北朝士人把“以武达”和“以文通”,同等地视为振兴家门之途。这反映了当时
A.南北文化冲突导致国家分裂B.南方成为了全国文化中心
C.民族融合促使多元文化交融D.北方制度远远落后于南方
2021-12-13更新 | 1044次组卷 | 1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下侧的历史漫画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529年(孝文帝改革后),南朝名将陈庆之来到北魏都城洛阳后感慨道,原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荒蛮之地,等到了洛阳才知道中原地区已是文化昌盛、物阜民丰。

A.阻碍了文化交流B.增加了民族隔阂
C.增强了北魏实力D.结束了分裂局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北魏孝文帝时,下令按职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各6顷,离职时移交给下任官吏,不得转卖。该政令有助于
A.阻止公田的性质变化B.规范官员的俸禄制度
C.打压地方的豪强势力D.阻碍北魏的汉化进程
2022-05-04更新 | 401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北魏皇帝“赐名”,是利用拓跋鲜卑传统进行统治的一种做法。孝文帝统治时期,扩大了赐名的范围,增加了赐名的人数,尤其是将境内汉族大族作为主要赐名对象,并使这些大族获得赐名的人数远远超过拓跋鲜卑贵族。孝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     
A.强化祖源认同B.推动民族交融C.社会阶层流动D.抑制鲜卑贵族
9 . 闯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太和年间关于迁都问题的大讨论

改革派
孝文帝元宏
元澄等宗室王
李冲等汉族高门人物

清醒认识到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差距,认为这是导致政权不稳的重要因素,主张迁都。


保守派
太子元恂
穆泰、陆叡等北魏元老重臣

认为一旦迁都,鲜卑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势必改变,失去游牧民族强悍善战的性格和习惯,反而不利于鲜卑贵族的统治。

中间派
高闾、李同等鲜卑贵族中的开明知识分子

对落后的塞上与苦寒的平城并不十分留恋,不反对迁都。但认为迁都后朝廷的典章制度可以学习汉族,而鲜卑族服装、语言等风俗习惯应保留下来。

——摘编自崔明德、佟宝锁《“怀土”与“变俗”:北魏太和年间关于迁都问题的大讨论》


(1)根据材料,分析孝文帝迁都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从北魏迁都问题大讨论中得到的改革启示。
10 . 北魏晚期,以龙门、巩县石窟为代表的中原风格造像艺术中的飞天形体姿态亦变得多样,他们面貌清瘦,眉目疏朗,褒衣博带,长裙裹足,随着漫天的云气、鲜花轻快地飞翔。新的飞天形象的出现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A.民族之间交融发展B.少数民族普遍汉化
C.深受西域文明影响D.飞天艺术进入全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