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编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史料二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3-09-10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5课学习讲义
2 . 江南经济开发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二   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材料三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四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五   石头城下启航的船队,不仅航行在秦淮上下,大江南北,而且经常“直挂云帆济沧海”,进行海外贸易。……六朝时期来到建康的就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批使臣,……当年的石头城下,时常可以看到外国人物和奇装异服,居民习以为常,不仅不感到诧异,并且学会了与他们交往,甚至模拟外国人的形状制作日常器具。

——薛冰《南京城市史》

材料六   长江中下游一带(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四分析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五及28页学思之窗材料,分析江南开发有哪些影响?
2022-09-14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轻松教,快乐学】2022-2023学年纲要上讲知识培素养同步精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2021-06-13更新 | 9355次组卷 | 61卷引用: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0·江苏·三模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5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孝文帝改革后期的重点是风俗改革,只有在汉族文化底蕴深厚并且长期为都城的洛阳方能实施。在孝文帝之前,拓跋鲜卑也曾多次迁都,其势力也由草原扩展到长城脚下,最终进入长城内侧的农耕地区。由此可见,迁都洛阳是拓跋鲜卑南迁进程的继续。

——摘编自王东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补论》

材料二 迁都充分表现了孝文帝的深谋远虑和大智大勇,迁都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孝文帝的威信。北魏社会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快的发展。在平城时,鲜卑族中畜牧业还占一定的比重,南迁后,这些代迁户的家族在洛阳周围受公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其男子则多为禁卫军。

——摘编自刘精诚《论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的认识,据此指出孝文帝风俗改革的实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