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王室长乐冯氏,为人聪明明察,读过书,学过算术,是北魏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杰出人物。476年,冯太后临朝称制,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太和八年六月,冯太后下诏班制俸禄;九年、十年,她又亲自主持颁行均田制和三长制,给北魏社会带来重大变化。她重视儒家教育,下令各郡设太学,置博士、助教,根据各郡大小招收学生。她尊崇孔子,下诏祭祀孔庙。她废止鲜卑族的原始巫术,严令禁止鲜卑同姓通婚的落后习俗。冯太后用人颇具政治眼光,她器重李冲的见识才干,当时的政治措施、制度兴革多有李冲的谋划。冯太后对孝文帝的管教很严格,在其长期影响下,孝文帝成长为一位具有卓越才华、有胆有识的青年政治家。孝文帝说:朕幼年即帝位,仰恃太后安缉全国,“祖宗情专武略,未修文教。朕今仰禀圣训,庶习古道”。孝文帝后来完全忠实地继承了冯太后的事业,延续了冯太后制定的政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冯太后对北魏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冯太后成为杰出政治家的原因。
2024-03-26更新 | 3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湘楚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赵,尝言:“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倡导说汉语、改汉姓、易汉服。材料表明当时北方(     
A.汉匈和亲影响深远B.少数民族普遍汉化
C.统一条件逐渐成熟D.民族之间交融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带头模仿汉民族的礼仪,作明堂、建太庙、正祀典、迎春于东郊、亲耕籍田,祭祀舜、禹、周公、孔子,养国老、庶老,允许群臣守三年之丧等。这些举措旨在(     
A.提倡生活习俗的完全汉化B.大力传承汉民族文化
C.促进南北方各民族的交融D.推进鲜卑政权封建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烈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     
A.规范统治秩序B.发展游牧经济
C.加速民族交融D.缩小南北差距
2022-10-12更新 | 1047次组卷 | 25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治国理政直接关系到王朝兴衰。如表中的政策统治者统治政策(     
统治者统治政策
前秦苻坚重用汉官;立学校修学宫;传授汉文化;废除胡汉分治
后秦姚兴注重人才选拔;大力提倡儒学,兴办学校;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厉行节俭
北魏孝文帝改汉服,禁北语,说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尊孔墨儒,复兴礼乐
A.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史载:“魏初功臣,姓皆复重奇僻。孝文太和中,变胡俗,始改之。(北齐人)魏收作《魏书》,已尽用新姓,不用旧姓。”这反映出(     
A.曹魏制度影响深远B.孝文帝改革被北齐否定
C.北朝风俗变换频繁D.民族交融成果得到肯定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平城时代是北魏势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但随着北魏帝国的发展,平城已不再适宜作为都城。其气候条件较为恶劣,不利于农牧业生产,经常发生粮食危机。又“平城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孝文帝最终选择洛阳作为新都,既有洛阳自身的优势,如洛阳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并可“通四方之运”,亦是其政治理想使然,孝文帝具有强烈的正统思想和天下观念,实现大一统理想是其迁都洛阳的必然。其次,孝文帝的风俗改革,只有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洛阳方能完成,由此可反观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王东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补论》


(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的风俗文化改革”的影响。
8 . 北魏孝文帝制定官吏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推行新的租调制有利于国家征收徭役和赋税,设立三长制健全了基层政权,取代了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户制。从政治角度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是
A.农业化过程B.汉化过程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化过程D.封建化过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