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民族交融

材料: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始终是双向进行的。这种双向的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对各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被汉族文明吸引后,便会加速其由质而文的历程;而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也有利于汉民族摆脱上层社会纤弱庸俗的颓废风气,转而呼唤粗犷和刚健的气质,开始了由文返质的变化。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正是在这种似相反实相成的变化过程中,逐渐缩小了彼此之间的差别,加速了各民族的文明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张采民《民族融合与隋唐之际诗风的嬗变》


概括材料的主要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加以说明。
2024-01-27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徒关东和关西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诸如南匈奴、羯族、羌族、鲜卑等,建立政权后就实行屯田、分土定居和计口授田等措施,从而基本上实现了由游牧或半农半牧转向农业定居。这一变化(     
A.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B.实现了民族政权的胡汉分治
C.助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D.增强了边疆地区的华夏认同
2023-02-18更新 | 175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六校协作体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拓跋鲜卑成“五胡”中最迟进入中原的北方民族,在其他民族已融舍入汉族的情况下,鲜卑面对的已不是如北方那样与自己语言、习性相似的人群,而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体。这个交融体迥异于自己,鲜卑完全成为交融体圈外的人。在这样一种统治压力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北魏政权只有采取汉化道路,才可能赢得汉族地主的支持,也更容易为比鲜卑更早进入中原的北方其他各族接受,民族矛盾也因此暂时会淡化,北魏政权或许可以维持下去。正基于此,北魏孝文帝在进行其他方面改革时,也以积极的态度,对北魏民族关系进行调整,促进了拓跋鲜卑的土建化过程,便利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摘编自赵野春《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3-12-0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拓跋鲜卑本是游牧民族,北魏建国后开始发展农业,到孝文帝时期,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模式。随着经济转型,法律制度也发生相应变化。北魏太武帝修改律令,规定:“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年十四以下腐刑,女子没县官。害其亲者,轘之。”太和十一年(487),孝文帝下诏:“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罪止髡刑,于理未衷,可更详改。”北魏前期游牧经济下,官吏依靠班赐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物资,班赐的最大来源是掠夺战争。为了约束官吏,整治秩序,北魏设置赃罪,但贪污仍屡禁不止。孝文帝时期,实行班禄制,为官吏发放俸禄。盗罪在历史上由来已久,至迟在西晋时“盗”有了法律意义上的概括。拓跋氏隆兴之时,规定:“盗官物,一备五,私则备十。”太武帝以降,对于盗取官财的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盗劫官私财物者流放至边地,甚至处以死刑。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亲自勘定流刑:“诏群臣于皇信堂更定律条,流徒限制,帝亲临决之。”流刑自此入律成为正刑。这一系列措施,适应了经济转型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为北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姚周霞《转型前后北魏经济变迁对立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法制改革的背景。
5 . 《魏书序纪》载:“昭成建国二十三年(360),皇后慕容氏崩,秋七月,卫辰来会葬,因而求婚,许之。”在冯太后葬礼期间,孝文帝规定:停葬-月,停葬期间,诏令各地侍者前来奔丧,又称会葬:并守孝三年,在守孝期内,要断绝酒肉,不近女色;设附祭于太和殿。这一变化说明北魏孝文帝意在(     
A.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B.彻底革除鲜卑祭祀制度
C.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D.变革北魏传统社会习俗
2023-10-0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古代中国形成了在郊外祭祀天地的传统。北魏初年,国家祭礼采用了具有北土旧俗的“西郊祭天”;迁都洛阳后,国家祭礼体系中又增加了具有中原华夏礼制的“南郊祭天”。这一变化(     
A.强化了政权的合法性B.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
C.凸显了祭祀的复杂性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性
2022-07-04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北魏孝文帝时,下令按职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各6顷,离职时移交给下任官吏,不得转卖。该政令有助于
A.阻止公田的性质变化B.规范官员的俸禄制度
C.打压地方的豪强势力D.阻碍北魏的汉化进程
2022-05-04更新 | 401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北魏朝廷用语、军中号令皆为鲜卑语,汉人入仕,也要先学鲜卑语,在各级政府机关,都设置“传译”,负责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沟通。迁都洛阳后,孝文帝规定以汉语为正音,30岁以下的官吏立即改说汉语,违者罢官降爵。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实现了南北统一
C.消除了语言差异D.促进了民族交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原本存在与汉族传统大不相同的“贵少贱老”传统。孝文帝改革期间仿效中国古礼,在中原地区逐步全面恢复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尊老养老礼制。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
A.生产方式影响统治政策B.民族融合提升族群认同
C.三教合流推动风俗变迁D.移风易俗巩固专制集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