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2024·宁夏银川·二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魏书》记载,太和改制以前,“钱货无所周流”。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铸行太和五铢,“虽利于京邑之肆,而不入徐、扬之市”“不行于天下”、黄河流域的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也”,河南诸州也是各种货币和谷帛杂用。这说明当时(     
A.北方商品经济一度严重衰退B.南方政权的整体实力占优
C.实物税取代货币税成为主体D.物物交换是主要交换形式
2024-04-2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南齐书》记载,“益州……西通芮芮河南,亦如汉武威张掖,为西域之道也”。“河南道”这一交通线,由西域“先通过焉耆到鄯善(今新疆若羌),由此沿今若羌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吐谷浑境的白兰地区,再至察汗乌苏河的都兰城(即后来的吐谷浑都城)……更东南行,以达吐谷浑龙涸(今松潘)而入益州”。据此推知,“河南道”开通的背景是(     
A.南北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B.河西地区被少数民族政权控制
C.经济中心南移的趋势不断加强D.西域与江南地区的联系较密切
2024-02-08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三)历史试题
3 . 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B.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
C.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D.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
2024-01-24更新 | 91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表是《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中有关诏令的记载,它反映出北魏时期(     
延兴二年七月因水旱之灾蠲免百姓田租并开仓赈恤
延兴三年正月官吏不得使百姓耽搁时令
延兴五年六月禁止宰杀牛马
太和四年四月狱官当从速定案,以遣送百姓返劳作乡
A.自然灾害频繁B.吏治腐败扰民
C.政府重视农耕D.全面推行汉化
2024-01-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魏晋以来,民间多以谷物、布帛易物。《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北魏孝文帝铸太和五铢,诏“京师及诸州镇皆同行之”,结果仅得以流通于京师一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币制混乱激化社会矛盾B.租税制度影响金属货币流通
C.各区域间经济联系断绝D.分裂战乱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6 . 《颜氏家训》记载,魏晋田庄中“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坩(鸡窝)圈之所生”,这一时期传统市场萎缩乃是“势所必然”。而有学者称,庄园主“贩质家赀,贵买此田”及以“凡籴五谷、菜子,皆须初熟日籴,将种时粜,收利必倍”的现象屡有发生。该学者意在强调魏晋时期的田庄(     
A.尚缺乏自给自足的能力B.采取了多元经营方式
C.未脱离市场和商品流通D.推动了经济良性发展
2023-12-1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南朝梁萧子显所撰《南齐书》用“魏虏”“索头”等称呼北方鲜卑族等少数民族;而北朝北齐魏收所撰《魏书》则记载“魏所受汉传国玺”,将南朝的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上述现象体现了(     
A.历史人物存在不同称谓B.史籍体例呈现出多样性
C.正统观念左右历史编纂D.历史认识依靠文献记载
8 . 下表是部分史书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记载,由此可推知当时(       
记载出处
蒋济为护军时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绢帛);百人督,五百匹”《裴注三国志》
(何)定又使诸将各上好犬,皆千里远求,一犬至直数千匹(绢帛)《裴注三国志》
(延昌二年)夏四月庚子,“以绢十五万匹,赈恤河南郡饥民”《魏书》
A.政治局势影响货币经济发展B.九品中正制缺乏公正
C.南方物价水平明显高于北方D.纺织业发展速度较快
2023-08-17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试题调研·2023年高考历史第9辑-押疑难易错题易错失分题考前3天第48题材料主体定位易错类
9 . 主题一 国家分裂与人口迁移

材料一   在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发展,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世家豪族手中,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已经无能为力,大批“编户齐民”,则成了世家豪族的依附农民……他们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组成私人家兵,从而形成了一股颠覆旧王朝的强大力量。西晋末王朝内部矛盾激化,宗室诸王争权夺位,战祸连年。八王之乱中,借夷狄以平中国,匈奴、鲜卑、羯、氐、羌得以入主中原,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称王起,少数民族纷纷各霸一方。

——摘编自尹辰《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成因及其后果》

材料二 西晋内迁各族示意图


材料三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在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下,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西晋时北方诸州,约700余万口。南渡的90万口占其1/8。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改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主题二 南方经济开发与士族势力强盛

材料四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五 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曹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具有血缘家族的一般性质和功能,又有明显的政治、军事色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阀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封锢山泽,依官品占田。

——摘编自徐国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主题三 民族交融

材料六   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重用“博涉经史”的汉族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还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并且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来选拔官员;前秦苻坚任用寒门人士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并亲临太学,考查学生的经义优劣,奖励儒生。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畜牧及与其有关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中原地区。《齐民要术》记载,牛、马、骡等牲富的饲养、役使方法逐步为汉人所接受,并且汉人也采用了烧烤、兽肉、奶酪为饮料的胡人习俗。胡语、胡戏、胡歌、胡乐、胡舞等也广泛流传开来。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七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 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采用大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下诏祭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材料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主题四 统一的因素

材料九   三国两晋南北朝尽管长期处于分裂动荡局面,但西晋仍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之后苻坚建立的前秦、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都曾结束北方的混乱局面。随着孝文帝改革等措施的推动下,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材料十   南北朝上承东晋十六国的混乱局面,本身虽仍处于分裂状态,但乱局已经趋于简化。对于这个时代,学术界的看法和表述不尽一致。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转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一书认为,东晋南朝代表着三国西晋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道路,……“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看”,唐代的变化不过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或衔接,即南朝化。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长期分裂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魏晋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5)根据材料五,概括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点。
(6)据材料六,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积极作用。
*能力提升*
(7)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8)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9)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在分裂中孕育着的统一因素。
*历史纵横*
(10)依据上述材料十,学者的学术分歧主要在哪里?对此谈谈你的看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立场明确,观点清晰,史实运用正确,说理透彻,表达精炼。)
2023-08-13更新 | 237次组卷 | 1卷引用:05·纲要上第05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是北朝尉迟氏(北魏“勋臣八姓”之一)墓志中关于祖源追溯的记载。据此推知,当时(     
时期相关墓志祖源追溯
永熙三年(534)《尉陵墓志》先踪盖夏后之世
天保十年(559)《尉娘娘墓志》发颛顼之遐源,资有夏之苗裔
大象二年(580)《尉茂墓志》盖帝轩辕之苗裔也
A.宗法观念日益强化B.北魏正统地位确立
C.国家统一趋势加强D.华夏认同观念出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