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1 . 北魏孝文帝亲率大军30万南下“伐齐”,适逢秋雨连绵之际,道路泥泞,历经近一个月大军才抵达洛阳城下。孝文帝表示如果大家都不想南征,索性将国都从平城迁徙到这里在场的大臣多不愿迁都,但更不愿意“南征”。利弊权衡之后迁都洛阳之事,就在孝文帝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中顺利实现了。迁都洛阳,表明孝文帝改革
A.缓解了民族矛盾B.推动了国家统一
C.促进了社会繁荣D.顺应了历史趋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云冈石窟中雕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窟龛,造像面容清秀、雕饰奇丽,服饰也体现出南朝士大夫“褒衣博带”的典型装扮。同样的“秀骨清像”,也出现在北魏迁都洛阳后雕凿的龙门石窟中。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
A.完成了鲜卑族的封建化B.改变了汉族的衣着服饰
C.推动了佛教传播D.促进了民族交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486年,北魏下令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要求挑选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这说明三长制的实行(     
A.强化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B.把更多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C.使北魏政治变得更加清明D.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4 . 改革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相对落后的鲜卑族学习中原汉族,以谋求进步的一场少数民族汉化改革。在政治上,改革依照已有官制传统,将官员按一定标准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种,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在经济上,将土地按功能分为桑田、露田两种。……同时在授还土地时对鳏寡孤独还给予适当的照顾。为了便于学习汉族,拉近与汉族世家大族的关系,孝文帝下令“拓跋”改姓“元”;“独孤”改姓“刘”等。孝文帝还曾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摘编自胡明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就与问题剖析》

材料三   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安焘传》

(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据材料一回答这是什么改革?主要措施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3)从材料三看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材料二 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三国的形成以及三国间的政治态势。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结束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021-11-1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天柱山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政权。魏初,礼俗纯朴,法律仍带有原始部落习惯法的性质。进入中原后,北魏统治者开始注意吸收汉族文化,以法律作为统治工具。398年,北魏首次制定较为系统的成文法,揭开了此后大规模立法活动之序幕。其后比较重要的如世祖太武帝拓跋焘神廘四年诏“司徒崔浩改定律令”;正平元年,“诏太子少傅游雅、中书待庐胡方回等改定律制”;高宗文成帝拓跋浚太安四年,“又增律七十九章,门房之诛十有三,大三十五,刑六十。总体而言,北抱前期的律法经历了一次部落法向成文法的过。但是随着北魏从游牧向定居、从部落向专制皇权的转化,改变其前期法律刑重网密、司法枉滥以及法典与现实脱节等司法特点的要求日益迫切。这样,以孝文帝太和改制为标志,北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项重大变革中,也同时包含了律法制度的巨大变革。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前期律法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前期律法改革的历史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事件,最能体现以上观点的是
A.曹丕定都洛阳B.司马炎代魏称帝C.前秦统一北方D.北魏孝文帝改革
8 .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逃离原有户籍而出外游食之民)赘婿、贾人……以嫡遣戍”,在直抵阴山的地方置“四十四县”,又派蒙恬率兵三十万北逐戎狄。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元帝竟宁元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资治通鉴》司马光卷二十九

材料三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四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概括秦汉时期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有哪些方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你是如何认识材料四的观点的?
2021-11-1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基于这一认识,孝文帝
A.迁都洛阳B.推行汉制C.重文轻武D.发展农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诸胡乘晋乱迭据中土,极强盛者不过数十年,纠纷腾突,徒互为废兴而不足以定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二   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威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成受耳日之赐。

——《魏书高祖纪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慨慕华风”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