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7 道试题
1 . 北魏早期,祭祀以自然崇拜和女性祖先为主。孝文帝改革后,祭祀以华夏圣君与祖先结合成的祖先神、儒家先贤为主。这一改变(     
A.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削弱了鲜卑旧贵族势力
C.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D.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习俗
2024-07-08更新 | 18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夏季宁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魏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改革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其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024-06-25更新 | 128次组卷 | 130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等措施。以上举措(     
A.有利于孝文帝统一中国B.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D.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2024-06-06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最终引发了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精神
2024-04-07更新 | 196次组卷 | 46卷引用:专题模式专题04开放与包容——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高考历史二轮突破限时训练(中国古代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会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 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推进改革,改拓跋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 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拓跋鲜卑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 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4-03-24更新 | 132次组卷 | 23卷引用: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暑假自学课】2023年新高一历史暑假精品课(中外历史纲要上)
6 . 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B.农业生产恢复C.民族交融加强D.社会分工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北魏皇帝赐名是鲜卑族的重要习俗。孝文帝时期开始向北方汉族大族赐名,所赐之名都取自汉族的重要经书和史书。这一做法旨在(     
A.实行因俗而治B.延揽汉族文士C.承续华夏传统D.促进政权认同
2024-03-09更新 | 522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北魏孝文帝模仿汉制在平城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北魏此举意在(     
A.促进民族交融B.推崇天人感应
C.树立正统地位D.消除改革阻力
2024-03-08更新 | 22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前赵皇帝刘曜曾在长安修建宗庙、宫殿,兴办太学和小学,努力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北魏孝文帝时期颁布的均田制,大力推动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前秦统治者苻坚重用汉族士大夫王猛,在其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如“采纳和实施中国传统的国家礼仪”。这些做法(     
A.利于推动北方民族交融B.消除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隔阂
C.旨在学习汉族典章制度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势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 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与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 两年之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

——摘编自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重建洛阳的举措。
2024-02-2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