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9 道试题
1 . 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后,为获得在人口和文化上占优势的汉族认可,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加以继承之。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实质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过程B.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崇拜
C.为国家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D.彻底改变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需缴纳定额租调D.土地由国家雇工经营
2024-05-2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份学科训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最终引发了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精神
2024-04-07更新 | 129次组卷 | 45卷引用: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4 . 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B.农业生产恢复C.民族交融加强D.社会分工扩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前赵皇帝刘曜曾在长安修建宗庙、宫殿,兴办太学和小学,努力提升民众的文化水平。北魏孝文帝时期颁布的均田制,大力推动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前秦统治者苻坚重用汉族士大夫王猛,在其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如“采纳和实施中国传统的国家礼仪”。这些做法(     
A.利于推动北方民族交融B.消除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隔阂
C.旨在学习汉族典章制度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5世纪后期,北魏冯太后主政时,针对地方豪强大姓隐匿人口、“督护”地方的现象实行均田制,并严查各地户籍,严禁豪强随意荫占民户。由此可知,冯太后这些改革措施旨在(     
A.缓和鲜卑族与汉族的矛盾B.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C.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D.保证国家赋役征派
2024-01-1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峨眉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实用功能,这种特点导致服饰只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穿着需要。而在汉族的衣冠制度中,在质料、图案花纹、色彩及各种装饰品上有着严格的阶级地位区分。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     
A.加速民族交融B.规范统治秩序
C.接受汉族文化D.缓和民族矛盾
2024-01-1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襄汾高级中学校2023-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北魏时期,汉人士族围绕礼制争论不休,孝文帝不得不遣使江南,引入江南典籍解决问题。南齐也每年“特简才学之士,以为行人”,向北魏展现江南的人物风流。这说明当时(     
A.国家和平稳定B.文化认同强化C.南北贸易频繁D.民族矛盾消除
9 . 下表是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籍记载,孝文帝推行这些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文献

出处

(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语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帝纪下》

九月庚年,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魏书·高帝纪下》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亢也,宜改姓元氏。

《资治通鉴》

A.削弱鲜卑旧贵族的势力B.效仿中原衣冠制度
C.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B.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2024-01-09更新 | 107次组卷 | 12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