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东晋初年,北方战乱,人民纷纷南渡,政府特别设立“侨州郡县”,以原籍口名安置,并给予减免赋役的优待。据此可知,“侨州郡县”(     
A.避免了南北民之间的矛盾B.简化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C.有利于南方的稳定与发展D.加速了东晋政权统一进程
2 . 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箕坐和垂脚高坐皆被视为不恭敬的傲慢行为,在正式礼仪场合颇为忌讳。而魏晋时期,“胡床、胡坐”即垂脚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在汉人生活中广为传播。魏晋时期习俗的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C.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D.胡化与汉化的过程交替进行
2022-09-07更新 | 999次组卷 | 27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据此可知,北魏实行的均田制(     
A.使全国土地得以均分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D.有维护小农经济之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孝文帝后期,汉人士族担任将相的人数从不到四分之一上升到三分之一,经过宣武、孝明两帝后几乎达到胡汉各半的比例。这说明北魏
A.汉化程度不断加深B.政权被世家大族垄断
C.选官用官注重门第D.胡汉有别的观念淡化
5 .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北魏孝文帝迁都B.晋朝统一中国C.秦国的商鞅变法D.宋王安石变法
6 .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中曾表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以盛世圣君、奉天承运的帝王自居,将“混一六合”视为自己分内之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认为:“密迩江扬(长江流域),不早当晚,会是朕物”;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凡大江南北水道均在叙述之列。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统一将是大势所趋B.儒学成为思想主流
C.政权分裂割据加剧D.南北矛盾趋于缓和
7 .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A.实行什伍连坐制B.推行汉化,移风易俗
C.制定官吏俸禄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8 . 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A.推动史学发展B.化解民族矛盾C.保障政局稳定D.促进民族交融
2022-01-1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某同学笔记上出现下表,他记录的是
颁布新法改革旧制
政治迁都洛阳官制汉化
社会奖励通婚改姓氏、禁胡服
文化礼乐祭孔禁胡语

A.平王东迁B.光武中兴C.诸葛亮治蜀D.孝文帝改革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阅读书籍目录是把握书籍结构与主题的重要途径。如图目录反映的主题是
A.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B.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C.政权分立与藩镇割据D.封建国家的建立统一
2021-12-23更新 | 256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