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西晋时期,政府颁布占田令。据《晋书》记载:“诸侯王大国在近畿占田十五顷,次国十顷,小国七顷”,并制定了不同官品占田的具体数额:“官品第一至于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田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九品,十顷。”这些规定有利于(       
A.八削弱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B.推动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促进自耕农经济的迅速发展D.加速社会各阶层间的相互流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记载,魏晋时期,北方内迁者中除大部分成了佃客,依附于达官贵人和地主外,一部分人则成为士家,充当屯田制下的主要劳动力。如留居并州的匈奴人就“同于编户……百姓布野,勤劝农桑”,已然成为农业生产者。这些记载表明魏晋时期内迁各族(       
A.首创了古代屯田制度B.放弃了游牧民族传统
C.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D.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这里的“汉贼不两立”是指(     
A.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尖锐对立
B.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
C.蜀汉政权与曹魏集团为统一激烈斗争
D.西晋政权的短期统一结束分裂的局面
2023-11-26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中“渐慕诸夏之风”者不在少数,后赵(羯族建立)“续定九品”“典定士族”,前秦(氐族建立)“优礼耆老,修尚儒学”,前燕(鲜卑族建立)“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前赵(匈奴族建立)的建立者刘曜致力于儒学普及,“立大学于长乐宫东,小学于未央宫西,简百姓年二十五以下十三以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选朝贤宿儒明经敦笃学以教之”;后秦(羌族建立)继承前秦,“学者咸劝,儒风盛焉”。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整合,汉族也肯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谁也无法否认隋唐时期的北方地区汉族,经过了传统意义上的汉族与北方民族之间融合而新生。

——摘编自胡玉春《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关系的特点》

(1)根据材料,归纳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吸收中原文明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所产生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成语“乐不思蜀”讲述了后主刘禅在一次观看有蜀地歌舞表演的宴会上喜笑自若,其随从人员却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这一成语故事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局势变化(     
A.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势B.形成曹魏和东吴政权对峙的局面
C.形成西晋和东吴政权对峙的局面D.标志着西晋完成统一
23-24高三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学习情境】——探析西晋速亡原因。

“(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

——《资治通鉴》


上述措施的实施与西晋速亡有何关系?
2023-09-26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3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民族交融与文化(课件帮)-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魏之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祖。舜以土德承尧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于行运,会于尧舜授受之次。惟陛下迁思易虑,以时即位,显告天帝而告天下,然后改正朔,易服色,正大号,天下幸甚。”其意在(     
A.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B.彰显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
C.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D.恢复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
8 . 民族交融的趋势:蜀国____发展同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____当地居民同汉族开发江南,东汉以来五胡内迁,以及十六国混战都促进了____,为隋朝统一提供了条件。
2023-09-0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二单元单元整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西晋政府规定官员应按品级占田:“其官员品第一至于九等,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同时,还规定了编户民所占土地的数量“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等。这一土地制度(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发展B.以重建小农经济为目的
C.推动九品中正制的形成D.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为了使农民安于生产,他强调唯劝农业,无夺农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禁止豪强地主掠夺农民土地。诸葛亮很重视水利,他在都江堰设置揠官,派一千二百名堰丁对都江堰进行维护,此举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使成都平原出现了“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的繁荣景象。蜀汉地域较小、人口较少,诸葛亮多次伐魏,又多因粮尽而退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诸葛亮利用军队在汉中地区进行屯田生产。诸葛亮还利用蜀汉的自然条件发展手工业生产,蜀汉的丝织业得到了繁荣。诸葛亮实行盐铁官营政策,设置司盐校尉管理盐的生产和销售,设司金中郎将负责农具和军器生产。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概括诸葛亮在经济上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诸葛亮的经济措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