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唐长孺在《均田制度的产生及其破坏》中认为:均田制与拓玮鲜卑内部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同时,虽然在均田制施行前,中原地区封建生产方式已占统治地位,但并不妨碍农村公社残余顽强地保留下来,这是使来自拓玮鲜卑的均田制得以推行的社会基础。材料认为均田制得以推行的原因是
A.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B.拓玮鲜卑内部农村公社的余留
C.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的全面改革D.小农经济适应鲜卑的社会结构
2022-01-12更新 | 489次组卷 | 6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该诏书(     
A.沿袭了鲜卑习俗B.促进了南北统一
C.推动了民族交融D.导致了平城迁都
2022-10-03更新 | 619次组卷 | 18卷引用:新疆2022年7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相传黄帝族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合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变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材料二   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

——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2-01-18更新 | 503次组卷 | 20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 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材料中“魏主”是指
A.任用李悝变法的魏文侯B.顺应民族交融的北魏孝文帝C.敢于进谏唐太宗的魏征D.发兵灭蜀的曹魏权臣司马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命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他说“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据此可知,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A.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B.加强北魏对中原的统治
C.改变鲜卑族的社会习俗D.促进北方各民族的交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姓氏改革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如拓跋氏改姓为元,步六孤氏改姓为陆,贺兰氏改姓为贺,独孤氏改姓为刘等。孝文帝上述做法(     
A.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B.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C.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繁荣D.完成了鲜卑族汉化过程
7 . 纵观世界历史,古国文明源远者未必流长;中国文明源远而流长,成就辉煌,这是极为难得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孝文帝打破常规,先是不谋而迁,明为南伐,实为南迁,然后再派人营建洛阳。…穆泰初有劝立孝文帝之功,及至因不愿意迁都而伙同陆睿等人谋反,事败后全部被诛杀。为避免矛盾激化,孝文帝特准一时不习惯南方生活的旧臣夏天居平城,冬天居洛阳,时谓之“雁臣”。

——摘编自陈元湘《谈孝文帝促成改革成功的手段》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及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并分析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的特点,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观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图1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前漆棺上的孝子画像,身着窄小胡服,图2是迁都后石棺上的孝子画像,身着宽大汉服。这一变化说明迁都后
A.君主专制权力强化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以孝治国体制确立D.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
9 . 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措施
A.促进民族交融B.激化民族矛盾
C.加速北民南迁D.导致北魏分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为1981年宁夏固原北魏墓出土的木棺上的漆画(局部)。经考证,漆画绘制于太和(477-499,孝文帝年号)年间,中心内容是中原地区的历史故事。画中人物的服饰除汉服外,大多穿着典型的鲜卑服;下方装饰连珠纹的团花图案,显示出波斯文化的重要特征。作为实物史料,该画可以证明当时
A.中原文化占据了统治地位B.鲜卑贵族阻挠孝文帝改革
C.与西亚建立了直接的联系D.不同民族间存在文化交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