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①②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A.蜀     东汉B.汉     东晋C.蜀     五代D.蜀     东晋
2 .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B.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2023-10-23更新 | 45次组卷 | 68卷引用: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下列措施反映了(     
迁都洛阳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鼓励与汉族通婚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玄宗改革D.王安石变法
4 . 南朝刘宋时期,“荆城跨有南楚之富裕,扬州拥有全吴之丰饶,鱼盐杞梓的收益,可以滋养四面八方,丝绵布帛之丰茂,可以供天下百姓穿戴”。这反映当时(     
A.北方经济严重依赖南方B.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
C.民族交融取得重要进展D.分裂割据的局面已经结束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能直观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A.B.C.D.
6 . 据史料记载,东晋元帝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邀请丞相王导与其并排上坐。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士族专权B.民族矛盾尖锐C.北民南迁D.政权频繁更迭
7 .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部族—华夏民族—汉民族一中华民族”的过程,与此相对应,中国的国家形态结构也由黄帝一尧舜禹时代的单一制“部族国家”,发展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华夏民族国家”,再发展为秦汉以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在近代,但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就处于形成之中。

——王震中《强化国家认问与民族凝聚》

材料二   3个鲜卑姓改的汉姓

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资治通鉴》

材料四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国家形态形成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魏主”采取的四个改革措施,并分析其改革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采取了哪些方式?体现了唐朝民族政策怎样的特点?
2023-10-0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两汉时期,江南渔猎经济地位显著,如《汉书·地理志》载:“江南地广……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东晋以后渔猎经济地位逐渐下降,种植业的比重日益提高,其丰灾直接决定人民生活。这一变化(     
A.体现了传统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源于人口南移加速江南地区开发
C.反映了江南人地矛盾日益尖锐D.表明南朝政权更加注重农业发展
9 . 北魏时的洛阳城规划了极富“国际”色彩的区域“四馆”、“四里”,对四方来奔的各族人士,一概加以安抚。其中,南人置于金陵馆,赐宅“归正里”。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民族交融B.淡化南北矛盾C.推进汉化政策D.彰显中原正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有学者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说,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国家颓势,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该评价说明孝文帝改革(     
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B.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
C.为民族政策的推行创造了条件D.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
2023-09-09更新 | 759次组卷 | 22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