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最终引发了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精神
2024-04-07更新 | 127次组卷 | 45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手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酸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     
A.开创了民族交融的新时代B.意在为其统治寻找历史依据
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D.已经取得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
2024-03-0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横州市横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 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与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 两年之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

——摘编自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重建洛阳的举措。
2024-02-2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B.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2024-01-09更新 | 106次组卷 | 122卷引用:河南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艺书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他先把皇族的姓氏拓跋氏改为元氏,所以孝文帝拓跋宏又称为元宏,又把其他的100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这些举措(       
A.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B.确立了皇室的独尊地位
C.消弭了民族之间的冲突D.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6 . 有学生在学习某段历史时制作以下简表,可以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时间事件
延兴元年(471)献文帝退位为太上皇帝,孝文帝即位。
延兴二年(472)整顿吏治
承明元年(476)太上皇帝献文帝去世,太皇太后冯氏执政。
太和八年(484)实行俸禄制
太和九年(485)实行均田制
太和十年(486)推行三长制;改革租调制。
太和十四年(490)太皇太后冯氏去世,孝文帝亲政。
太和十六年(492)颁布新律令,改革爵位制度。
太和十七年(493)改革职官制度;孝文帝以南征为由,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太和十八年(494)改革官员考核制度;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定五爵食邑制度;孝文帝开始第一次南征。
太和十九年(495)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依照周礼改革度量衡。
太和二十年(496)改鲜卑姓为汉姓;定门阀,通婚姻。
废皇太子元恂,平定部分鲜卑旧贵族的叛乱。
太和二十一年(497)孝文帝开始第二次南征;赐死废太子元恂。
太和二十三年(499)孝文帝开始第三次南征,在军中去世。
A.前期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
B.后期重在仿效中原王朝重建失效的基层政治
C.全面向中原王朝转轨的标志可能是迁都洛阳
D.缩小了南北差距但加剧了民族矛盾
2023-12-21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卓越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租役
2023-12-1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合江县马街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8 . 汉魏时期,北方边疆胡人喜食奶酪,中原地区极少食用。北魏成书的《齐民要术》不但记载酪酥、干酪的制作方法,还全面总结了当时的中原地区流行的乳酪生产加工技术。这种变化说明(     
A.贾思勰非常重视奶制品的生产加工B.北魏鲜卑人强迫汉人改变饮食习惯
C.中原地区和北方经济联系互动频繁D.中原饮食习惯受到民族融合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陈寅恪先生曾经指出,其目的在于与南朝争取文化正统地位。他认为洛阳是东汉、魏晋故都,北方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翦伯赞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其原因主要有:代北地区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国都平城日益增长的需要;摆脱代北鲜卑贵族保守思想;加强镇压中原人民起义。王仲荦认为孝文帝之所以要迁都,一是为了更好地镇压中原的汉族和其他各民族人民;二是解决塞北一带严重粮荒;三是避免柔然人的势力。

——摘编自戴雨林《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问题研究综述》

材料二   在出任参知政事的头一个月,王安石就设置了创立新法的专门机构,即“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制定一些有关政府财政和社会经济的立法。制定出的第一个新法就是“均输法”,通过这一法令的实施,不但要使“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而且要把天下利权收归政府掌握;接着又按照“理财以农事为急”的原则,制定了“农田水利法”,大兴水土之利;制定了“青苗法”,限制豪强高利贷的发展,减轻农民在青黄不接或荒年之际的苦痛;还把“差役法”改为“募役法”,以使农民尽可能多地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发展生产。

——摘编自菅明军《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及其振兴之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经济改革的影响。
10 . 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进行法制改革,提出以“参详旧典,务从宽仁”为主体的法制观念,实行缘坐刑改革(使受连累的范围大大缩小),用流刑来代替死刑等。这些措施体现了(     
A.轻刑慎刑,尊法敬天B.尚法存礼,体系完备
C.援礼入法,礼法结合D.德主刑辅,程序公正
2023-12-10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测评月考卷(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