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如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拓跋拔拔丘穆陵
汉姓长孙
A.消灭了鲜卑族的陋习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D.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2023-10-11更新 | 71次组卷 | 33卷引用:2024年1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在代晋建(南朝)宋的过程中,刘裕通过霸府(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建立的控制皇帝和朝廷的府署机构)网罗人才,实现禅代,推动了晋宋之间的政治结构转变。如表为刘裕的霸府僚属出身占比表。这反映出晋宋易代中(     
非士族次等士族(含北人,吴地士族)高级士族
人数13927
比例1.49%58.21%40.30%
A.南方士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不断膨胀
C.政治资源得到整合D.门阀士族走向消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说,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国家颓势,并为隋唐王朝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找到了历史出口。该评价说明孝文帝改革(     
A.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B.实现了北魏政权的长治久安
C.为民族政策的推行创造了条件D.导致了门阀士族制度的消亡
2023-09-09更新 | 762次组卷 | 22卷引用:2024年1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建安十八年(213年),在曹操主导下,汉献帝下诏依据《尚书·禹贡》的九州之制调整天下州郡,重新划分天下为九州。调整后的区划,拓展冀州,扩大曹操直辖地盘;裁撤交州,将交州属郡改隶荆、益二州,意图制造孙权刘备矛盾。曹操复古改制实践能体现(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D.地方实行州县两级管理
5 . 南北朝时期,钱币流通在江南地区变得较为普遍,只有边远的岭南地区,直到陈朝末年,仍然“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但在北朝,实物经济的色彩却远比南朝浓厚,谷帛在流通领域十分盛行。这反映出当时(       
A.南北方商品经济程度不同B.重义轻利思想影响较深
C.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过北方D.北方政府货币发行减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东晋初年为北方移民设置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的安置点,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不必承担国家税役。该政策的实施(     
A.引发了西北少数民族内迁B.实现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C.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023-05-30更新 | 1310次组卷 | 20卷引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北魏前期,百官没有俸禄,对于地方官,朝廷只问其能否上交一定数量的租调而不管他们对地方的搜刮。太和八年(485年)朝廷“始班俸禄”,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百匹者死”。实行均田制之后,官员可以得到一定职分田上的收入,但“卖(职分田)者坐如律”。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俸禄制的实行杜绝了官员贪赃枉法   ②改革措施反映了民族交融的潮流
③金属货币成为官府的主要支付手段   ④官员们没有取得职分田的所有权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023-05-28更新 | 516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4年1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8 . 人口迁徙改变了区域人文地理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这七次,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简言之,在此期间,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有一个北来侨民。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在1661-1812年这150年间,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耕地仅增加32%,人均耕地数从7.11亩降至0.9亩。道光年间“几乎年年有灾,灾区遍及全国”,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乎奔走外洋”。中国人移殖澳洲,“殆始于1840年到1859年之间”。随着中外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洋布“把土布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九”,“无业贫民乘北风附洋舶往国外图生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加强了对起义造反者的镇压,大量农民出洋避祸。如“广东新会平南王黄德滋,率部渡南中国海,最后抵达澳洲北部达尔文港,成为淘金工人”。

——张秋生《略论早期华工移居澳大利亚的社会历史条件》

材料三   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按照国籍划分,国际流离失所者居世界前十位的难民来源国及数量分别是:叙利亚660万人,委内瑞拉440万人,阿富汗300万人,南苏丹220万人,缅甸110万人,索马里90万人,刚果(金)80万人,苏丹70万人,伊拉克60万人,中非共和国60万人。

——陈冰《全球难民治理的出路在哪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南方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澳的国内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代世界难民的主要来源区域。结合所学,分析二战以来联合国为保护难民基本人权做出的努力。
2023-03-26更新 | 624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年1月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近日,我市某中学的历史研学小组开展了一次"感受北魏魅力共创文明大同”的北魏历史资料收集活动,他们收集了相关史料并展示如下。请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迁都后,(孝文帝)大力推行族际婚姻,借此来增强鲜卑与汉族之间的联系,促进鲜卑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继而博得汉人的支持与效忠,孝文帝自身"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义、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联,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并且他还为其五个弟弟分别指婚迎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等高门之女,并宣布"前者所纳,可为妾媵”。

——岳雪莲《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拓跟鲜卑的文化变迁》

材料二   云冈第二期石窟建于文成帝死后至孝文帝迁都洛阳前(465494)o……孝文帝太和十年(公元486年)的服制改革与云冈石窟造像关系密切。自东晋十六国以来,南方地区在魏晋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将佛教与神仙思想结合,形成了始于顾恺之、戴逵,终于陆探微"秀骨清像”一派的画风。这种新形象、新画派随着南北方的交流与太和改革中大力吸收南朝文化,使一种面相清瘦、褒衣博带、眉目开朗、神采飘逸的形象,在云冈石窟太和年间的造像上初见端倪。因此中期的飞天从形象到服饰都渗有汉民族文化典型的"秀骨清像"因素。如第6窟中心塔柱北壁下层龛楣内的飞天,高发髻飞天与逆发型飞天相间分布,前者不露足,后者露足;前者体态清秀飘逸,后者健硕豪放。

——李南芹《由北魏历史看飞天形象演化——以云冈飞天的演变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在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其原因。
(2)从材料二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说明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10 . 魏晋时期,大量的流亡农民投靠了封建主以求得庇护,大量农民沦为私家的佃客,从而脱离了国家户籍的羁绊,成为“私属”。这一时期世家大地主占有了大量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土地上的依附农民——部曲、佃客。这一社会现象(     
A.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B.激化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C.造成了政局的动荡不安D.妨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