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文化既尔,政治亦然。故夏、殷(商)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殷、周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摘编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唐代立国规模宏阔,其疆土,经济、文物,较之秦汉,似乎尚有过之而不及。论其政治,依然还是秦汉传统规模,王室与政府分立,君权与相权互济,但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严密,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魏晋以下的门第新贵族,在唐代渐渐地和平消失于无形。自唐后,中国社会再没有别一种新贵族之形成。故在唐代有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文化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相比商代有哪些重大变革。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别评价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过了不久,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公。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实际上逐渐被废止。这种变化反映了
A.政治体制因现实需要而调整B.唐宋君主专制权力呈弱化趋势
C.政治体制变动的随意性太大D.行政效率提高和相权得到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唐初设立三省六部制,“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后又置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再后来改称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这些变化
A.明确了官员的职权和分工B.形成了官员间的有效制约
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D.适应了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4 . 下表是东汉和唐代部分卿职的职责对比,对其中变化趋势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中枢权力职官分离趋势加快B.皇室与国家财政完全分离
C.中枢权力分工明确互相制衡D.实现从家臣到朝臣的转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3-24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唐玄宗天宝年间,宰相杨国忠召左相及给事中、诸司长官皆集尚书都堂,“唱注选人,一日而毕,曰:‘今左相、给事中(门下省官员)俱在座,已过门下矣。'其间资格差缪众,无敢言者。于是门下不复过官。”这反映了唐朝后期(     
A.三省开始出现一体化趋势B.科举考试的地位提高
C.君主权力受到了极大制约D.中枢运行机制遭破坏
2022-10-10更新 | 2561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调研(一)历史试题
6 .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共同在政事堂开会商议军国大事。唐玄宗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兼任六部尚书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政事堂”也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办事的常设机构,有自己独立的印,公文和僚属。这表明
A.君主试图逐步削弱相权B.尚书省被剥夺执行诏令的权力
C.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D.六部变成中书门下的隶属机构
7 . 唐代所有以皇帝诏敇形式颁行的政府法令,既须皇帝画敇,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这种现象反映出
A.皇权逐渐加强的趋势B.宰相擅权专断的趋势
C.皇权与相权相互制约D.三省制动作的规范化
2022-02-27更新 | 265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贞观八年,魏征对太宗的君职之问,引春秋时期砀中渔者谏晋文公之言,以“尊天事地”为君主之“名”所从来也。诸多典籍记载可见,唐代祭天礼仪演变的一个重点就是昊天上帝祭祀的逐步独尊现象的出现。这体现了唐代
A.君神关系的调整B.天人感应的实践
C.君主专制的强化D.三教合一的趋势
2022-04-15更新 | 220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022届高三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唐开元年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设正堂与后院两部分。群相于正堂议政,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擅与,法不可剥害与人,财不可以擅加于赋。后院分设五房办公,即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和刑礼房。该举措
A.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B.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
C.充实了封建统治基础D.使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10 . 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政治制度篇)

材料一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时间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约1900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约4142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约4532
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约5291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约1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约1576

(走向衰亡篇)

材料三  公元755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64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三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