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开始强行推行秦国文字。据许慎《说文解字叙》载:“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对于规范后秦的文字,《说文解字》中有着详细的描述,“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除大篆、小篆和隶书外,其他文字主要运用于仪式物品书写中,没有广泛传播。大篆作为被改良的文体,在秦国仍然得到使用。所以目前学界认为秦朝的“书同文”既不是专指篆书,也不是专指隶书,而应该是指秦国的文字。

——赵云泽、杨启鹏《“书同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与媒介变革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书同文”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书同文”政策实施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褚遂良(596-658)擅长书法,尤工隶书楷书,是唐初四大名家之一。褚遂良流传后世的碑刻《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等。但是《雁塔圣教序》与《同州圣教序》在立碑之初并无史料介绍,后世对二者有着不同的解读。明初书家是以两碑款识中所署时间先后、官品不同为依据。应该不具有正统性。在明末一直被前人认为是褚书正宗的雁塔本书史地位开始被质疑,书法边缘化。而同州本的声望则在明末书家对两种版本的重新思考、比较中得以提升。相较于之前的雁塔本,“道逸婉媚”的同州本似乎更加符合明末书家的审美趋向。清代中期,在金石碑版影响下,书家开始对碑版书法进行全方位的考据。人们也普遍接受同州本是由雁塔本翻刻而来,雁塔本的正统性再次被确立,同州本则逐渐被边缘化。

——张衍远《两版<圣教序并记>明清接受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书家对褚遂良碑刻作品《雁塔圣教序》和《同州圣教序》认识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书家认识变化的因素。
2022-05-17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脉相承的汉字,以汉字“马”的字体演变为例:


材料二 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对书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遒美”。朝廷又开创性地在最高学府中设立书学,形成书学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比肩并立的格局……唐代书法承袭隋而来,而隋代书法集南帖、北碑之大成,“大开唐风”。

——据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中汉字“马”字的变化总结文字演变的基本规律。并简要分析文字演变的原因。
(2)中国书法艺术从魏晋时期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到唐朝达到高峰。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书法艺术走向鼎盛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图所示是三位古代中国书法家的作品。这些作品
A.反映了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势B.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需要
C.讲究“蚕头燕尾”的书写技巧D.呈现出“有章无法”的书法风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汉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相对的稳定性,在民族凝聚和文化传承方面意义重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摘自《墨子·兼爱下》


材料二   公元8世纪到16世纪,尽管中国经历了唐宋元明几个王朝的更迭,但在辽阔的中国区域内、汉字像一根看不见的魔线把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甚至血统不同的人民心灵缝合在一起、成为自觉的中国人。

——摘编自《汉字五千年》

材料三   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率领785人使团来华,这一干人等只有一人略通中文,当时整个西方世界能使用汉字的不超过一百人。进入21世纪的门口,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已超过4000万,国家超过一百多个。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字的书写载体。并概括汉字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汉字的作用。
(3)材料三中,与18世纪末相比,21世纪汉语言文字的影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