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辽初,契丹人曾自认为“番”,但辽兴宗以后宣称契丹为轩辕之后,承后晋统绪和德运,自称“中国”,标榜中华正统;金朝自熙宗以后也自认“中华”,多次讨论德运问题,斥南宋等政权为“夷狄”。这体现出(     
A.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B.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
C.北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增强D.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2 . 下表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首领的部分施政措施。由此可见,在这些政权中(     
少数民族首领措施
耶律阿保机重用汉人,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参照汉文化改造契丹文化。
李元昊依照宋制设立百官,参照宋制定朝仪。
完颜阿骨打命人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创造女真文字。
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
A.统治者的汉文化素养深厚B.游牧文化已经走向没落
C.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D.因俗而治成为普遍原则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辽金时代所谓的“汉人”,是特指辽朝境内以燕云十六州人口为主的汉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之下,“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宋人不承认他们是汉人,而契丹、女真等民族却仍将他们看作是汉人。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推行民族歧视的政策D.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边疆两大对手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此“二虏”(     
A.是辽与金B.实行南北面官制C.统一了全国D.政权存在封建化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是从北魏到金朝对“中国”概念认知的变化。这反映出(   
北魏推出“脱夷统华”理论。
后唐、后晋、后汉沙陀人以“政治正统”观念进行正统建构。
契丹人提出“北极之下为中国”“大辽中国”的说法。
金朝宣称“我本中国”。
A.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B.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演进
C.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D.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辽代的科举制最初专为选汉官、取汉士之用,只有汉人、渤海人可以应试,禁止契丹等北方民 族参加。但后来契丹士人开始冲破辽朝禁令,私自参加汉族士人引以为豪的科举考试。这一变化反映了辽代(       )
A.选官推行南北分治B.华夏认同不断加深
C.门第观念日益削弱D.普遍认同科举取士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吴国,曾长期被华夏视为夷狄,但《左传》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载:“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自春秋之后,西周内部出现了王室实力削弱、贵族力量壮大,以致权力下移的现象。不过,现实政治的改变并非意味原有观念的丧失,原有的历史意识在此过程中仍被保留下来。即使在战国时期,当周王室权威尽失,诸侯国之间兼并之时,存在天下共主的政治结构仍然被华夏所认可,并逐渐为夷狄所接受。同样被认可和接受的还有华夏文化对维系政治结构的作用。

——摘编自李渊《论先秦时期夷狄认同华夏的观念》

材料二自辽景宗开始,辽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内容包括整饬吏治、重用汉族官员、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等。辽景宗注重学习汉族的统治经验,寻求汉人的治国之道和政治经验和教训。保宁八年(976年)“实行科举,为汉族知识分子入仕打开通路”。被辽朝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地区的汉人和战乱中被俘的汉人,这些汉人长期生活在辽朝,并且其中一些还担任官职,受到重用。随着汉人在辽长期的生活居住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汉族士人的思想逐渐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汉官不思归”。但就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此时的辽已经“习汉风”,或者说是原来的“华夷之辨”此时已发生了变化。其后的辽圣宗心慕华风,崇尚儒学,更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一步步向汉族靠近。辽朝的“尽习汉风”让原本意义上的华夷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辽以“华”的姿态与宋朝在当时中国竞相逐鹿。

     ——摘编自常虹《从宋辽民族关系的演变看华夏民族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夷狄认同华夏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以“华”的姿态与宋朝在当时中国竞相逐鹿的主要原因。
2023-02-09更新 | 213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12月质监)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契丹国建立初期的社会经济仍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中期处在农业和畜牧业并举的阶段;晚期以后,农业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变化缘于契丹国建立以来(     
A.实行分区治理的国策B.民族文化的赓续传承
C.全方位接受汉族文化D.先进生产方式的推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