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列是关于辽、金、西夏官制的史料,据此可知,辽、金与西夏(     
政权制度建设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天辅七年以左企弓行枢密院于广宁,尚踵辽南院之旧。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
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日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
A.中央机构都有本民族和汉族官称B.社会上出现华夷同风的价值取向
C.制度建设显示出民族发展的差异D.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对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辽、夏、金三朝科举以经史、文学为考试内容,北方的少数民族士子通过学习儒家文化,萌生并强化了“懂礼即中国”、“用中国之礼则中国之”的观念。由此可知,科举制在北方推行(     
A.解决了各民族之间矛盾B.加快了文化重心的转移
C.传播了“大一统”思想D.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2023-10-19更新 | 661次组卷 | 29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辽国统治者认为“君四方者,多二帝(即炎黄二帝)子孙……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后”夏主元昊认为党项族与汉族都是五帝的后代。金熙宗曾“亲祭孔子庙,北面再拜”这些认识或举措旨在(     
A.强化其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B.认同华夏民族共同体的观念
C.维护“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D.推动游牧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颂两次使辽,他在诗作中描述以奚人为主、汉人和渤海等多民族共居的燕山山地“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又在诗下注说:“问之皆汉人佃奚土,甚苦输役之重”。材料反映了(     
A.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的背景B.辽朝农牧结合的经济特点
C.北宋时期土地契约的出现D.设置南、北面官制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首领的部分施政措施。由此可见,在这些政权中(     
少数民族首领措施
耶律阿保机重用汉人,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参照汉文化改造契丹文化。
李元昊依照宋制设立百官,参照宋制定朝仪。
完颜阿骨打命人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创造女真文字。
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
A.统治者的汉文化素养深厚B.游牧文化已经走向没落
C.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D.因俗而治成为普遍原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宋辽“澶渊之盟”后,从景德元年(1004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的117年间:贺生辰宋遣使140次,辽遣使135次,共275次;贺正旦宋遣使139次,辽遣使140次,共279次;祭吊等宋遣使46次,辽遣使43次,共89次。材料表明,该时期(     
A.使节往来加深宋辽间的交流B.宋朝与辽朝交往形式的多样
C.宋辽通商促进了民族的交融D.宋辽之间利益分歧得到解决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又名幽云十六州)按约定割给契丹,对华北政治地理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幽云十六州——民族交融的桥梁?政权争夺的要地?

材料一


——摘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1990年版


——摘自《中国古代经济地图汇编》

材料二   “夷狄自古为寇,则多自云中、雁门,未尝有自渔阳、上谷而至者,昔自石晋制弃契丹,以此控制我朝……愚谓天下视燕为北门,失幽蓟五州之地,则天下常不安。”

——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中华书局2004年版

“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诏文武众僚,一切如故,朝廷制度,并用汉礼……凡市井之赋、各归头下(州县),惟酒税赴上京,归于朝廷……自涅里教耕织,而后盐铁诸利日以滋殖,既得燕、代,益富饶矣。”

——摘自《辽史》


燕云十六州的得失是宋与辽的焦点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表是从北魏到金朝对“中国”概念认知的变化。这反映出(   
北魏推出“脱夷统华”理论。
后唐、后晋、后汉沙陀人以“政治正统”观念进行正统建构。
契丹人提出“北极之下为中国”“大辽中国”的说法。
金朝宣称“我本中国”。
A.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B.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演进
C.民族交融促进了国家的统一D.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扩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辽史·百官志》

至是,(元昊)始立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苑,曰磨勘司,曰文思院。其制多与宋同。自中书、枢密、宰相、御史大夫、侍中、太尉以下,命蕃、汉人分为之。而其专授蕃职有宁令,有谟宁令,有丁卢,有丁弩,有素赍,有祖儒,有吕则,有枢铭,皆以藩号名之。

——《西夏书事·卷十一》


(1)根据材料,概括辽、夏官制的特点。
(2)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影响重大,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予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2023-01-07更新 | 3970次组卷 | 34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天津卷历史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