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辽圣宗于1007年营建中京大定府。宋朝使节路振在《乘轺录》中记载辽中京“幅员三十里”,王曾则记述该城方圆“四里许”。1956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对辽中京遗址进行了勘探和试掘,结果证明该城周长约一万五千米。这说明(     
A.实物史料价值低于文献史料B.文献史料难以还原历史的真相
C.考古发现可以验证文献史料D.记录者的立场影响历史的记述
2 . 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如图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     
A.民族交融呈现举步维艰态势B.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
C.少数民族制度建设超越汉族D.战争成为民族关系的主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辽朝统治者很重视对儒学人才的吸纳和重用,如圣宗就曾“诏诸部所俘宋人有官吏儒生抱器能者,诸道军有勇健者,具以名闻”。此外,辽朝还通过兴办官学、开科取士等方式,培养和选拔儒学人才,涌现出一批“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士。这些做法(       
A.利于推动契丹政权封建化进程B.旨在消除契丹与汉族间矛盾
C.确立了儒学在辽朝的正统地位D.体现出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捺钵”意为辽朝皇帝的行营。辽朝皇帝每年都会按照契丹游牧习俗在一年之中的“春水”“秋山”“坐冬”“纳凉”时节离开京城前往草原地区举行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在此期间,皇帝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于是“捺钵”成为了整个辽朝的政治中心。由此可见,辽朝“四时捺钵制”(       
A.有利于维护政权统治B.促进了北部游牧民族大迁徙
C.深受农耕文明的影响D.进一步完善了南北面官制度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辽代王爵受封者主要是契丹贵族,以皇室近亲、皇族疏室和后族成员为主,异族功臣受封者较少。而五等爵受封者则以各族功臣为主,契丹贵族成员较为少见。这(    
A.体现了群体分化的特征
B.实现了疆域版图的治理
C.说明了民族认同的加强
D.反映了因地制宜的策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西夏都城兴庆府呈长方形,周十八余里,道路呈方格形,街道较宽,有崇义等二十余街坊,虽地处西陲,西夏仍称其为东京;其后又营建陪都平西府,其方位在兴庆府以北,但被称为西京。这反映了(     
A.坊市制度在西夏得到延续B.西夏城建蕴含阴阳五行思想
C.国防影响城市的方位布局D.党项政权学习北宋城建风格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1世纪初.潮州城中凡二十六坊……并唐时旧坊名也。居民棋布.售端直,列肆者百室,俗皆仅服,中有胡服者,盖杂契丹渤海妇女耳。由此可见,当时南州(       
A.继承了唐代的坊市制度B.改变了金朝的市镇面貌
C.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D.呈现了民族杂居的状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指出:在研究辽史时,需注意区分辽朝的契丹人和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前者应着意考察在多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契丹本族的文化传统如何赓续与涵化;而后者则应充分把握辽朝国家的基本形态乃是承袭自唐宋时期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这也是辽朝立国的制度基础。以下符合该学者论断的是(     
A.辽朝制度的“一体两面”特性B.四时捺钵制是辽朝立国的基础
C.猛安谋克制是契丹族文化传统D.南北面官制凸显辽朝二元分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传到辽朝,辽人看到该书把契丹写进“四夷附录”,大为恼怒,“附我朝于四夷,妄加贬訾(诋毁)”,宣称“以赵氏初起事迹,详附国史”。这说明当时辽朝(     
A.以华夏王朝的正统自居B.照搬中原王朝政治制度
C.意图灭北宋以完成统一D.主张汉与契丹地位平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宋神宗熙宁年间,苏颂两次使辽,他在诗作中描述以奚人为主、汉人和渤海等多民族共居的燕山山地“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又在诗下注说:“问之皆汉人佃奚土,甚苦输役之重”。材料反映了(     
A.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的背景B.辽朝农牧结合的经济特点
C.北宋时期土地契约的出现D.设置南、北面官制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