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明朝宦官的权力不论有多大,都不可能与皇权冲突,宦官的活动范围必须在皇权所允许范围之内。如果皇帝发现某个宦官不受控制,威胁到了皇权,皇帝随时就能纠正、废除。由此可见,明朝(     
A.内阁失去辅助功能B.皇权至高无上
C.中央机构相互制衡D.宦官专权严重
2 . 明正统八年(1443年),翰林院内阁侍讲学士刘球上书,触怒了宦官王振,被其矫旨杀害于狱中;同年,国子祭酒李时勉又被王振矫旨枷于太学门达三日,内阁诸臣无人敢与其理论。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内阁职权发生变化B.宦官权力不受制约
C.朝廷政治风气败坏D.特务机构渗透广泛
2022-12-18更新 | 427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2023届高三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3 . 下表内容可以用来解释(     

唐朝

凡书籍、文告中,遇有“虎”(李渊之父名李虎)、“渊”“民”都要加以回避。然而,史籍中尚未发现因触忌讳而遭重刑之记载

北宋

有人认为苏东坡有意将皇帝比喻为“蛰龙”,有大不敬之嫌。神宗对此却大度地说:“彼自咏桧,何预朕事?……遂薄其罪。”

明朝

朱元璋“以区区小过,纵无穷之诛”,“稍有触犯,刀锯随之”

A.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B.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C.士人对国家政治的关心D.文化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4 . 据记载,明代钦差并非都是钦差大臣,也包括低级官员、宦官及固定差遣者。钦差的选派也要经过官僚体系的运作,是皇帝与官员共同合作的结果;其派遣区域以皇帝为中心,既包括地方,也包括京城;其身份凭证除了敕书之外,有的也有关防,甚或印信。材料反映出明代的“钦差”(     
A.具有临时性和随意性B.弥补了前代监察体制的弊端
C.适应了专制统治需要D.使选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5 . 明初,朱元璋用严刑酷法惩罚官吏,并设置厂卫特务机构进行监督。此后,他强调禁止宦官干政,并引用《道德经》中的思想,认为“吾为政愈严,犯法者愈众”,又说“朕如宽厚行仁,人将谓朕不明于事;朕如加严,人又指之为暴矣”。朱元璋的困惑,其实在于(     
A.权力机制失衡B.文官体制僵化
C.宦官集团膨胀D.官吏腐败严重
6 . 明代,言官的弹劾权是朝中的一大利器。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县官员,都受到言官的制约和纠幼。一旦受到言官的弹劾,首辅都得上疏向皇帝提出辞职,除非受到皇帝的挽留,否则便会下台。这反映出明代(     
A.言官权力不断扩大B.政治生态日益恶化
C.专制皇权得以强化D.监察体系趋于完善
2022-09-22更新 | 771次组卷 | 21卷引用:百师联盟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一)历史试题
7 . 据《明史》记载,明初学校兴盛,极少有人不被纳入教育之列。即使在下邑边荒,山区海涯也都设有学校。这反映了明朝(     
A.重视文化治国B.传播先进思想C.实现教育转型D.推行科举取士
8 . 每个朝代都有其“国之大者”。春秋时期鲁国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明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国之大者”的变化(       
A.体现治国理政的时代特征B.说明小农经济持续发展
C.反映了中央集权逐渐加强D.彰显了君主的个人意志
9 . 明代天顺始,内阁明确实行首辅负责制,此后内阁便形成首辅与次辅、群辅的层级结构与复杂关系。如张璁为首辅时,“事取独裁”,次辅李时“不敢有所评议”,并“随孚敬(张璁)后,拱手唯诺而已”。夏言为首辅时,“当国专甚”,次辅顾鼎臣,“充位而已”。据此可知,内阁首辅制的设立(     
A.源于皇权政治的需要与选择B.提高了中央机关的办事效率
C.表明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导致中枢决策权力发生变化
10 . 明朝内阁权力不断扩大但大学土的品秩不予提格;清朝内阁权力日益被削弱,而品秩不断升格。这些现象反映出明清时期()
A.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C.满洲贵族垄断权力D.中枢机构权力的下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