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2 道试题
1 . 下面是某节历史课堂上学生表演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

秦始皇:“三公”坐着在议事,各自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三人的情况汇报,当意见相左时,大臣可与皇帝据理力争。

唐太宗:皇帝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想法告诉中书省,然后由中书省起草一份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门下省官员认真审核后,认为还有不合理之处,于是将之驳回,由中书省再次请皇帝略作修改。当门下省再次审核通过后则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

请回答:
(1)剧本所反映的秦朝和唐朝的中央官制分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2)秦朝和唐朝中央官制的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3)唐、北宋、明朝是如何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的?
2024-04-0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A卷)
2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浏览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图片: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1)读图①、②,这两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地方管理的哪两种制度?
(2)读图③,这是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作用?
(3)读图④,与图③相比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最早发生于哪一个皇帝时期?
(4)结合图①②③④,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024-03-28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行省的职权,在元世祖时期主要是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身军队。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费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洪武九年(1376 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互不统属,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解析明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作用。
(2)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古代地方治理的认识。
2024-03-11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永川双石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改称京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北京作为一个政治、军事的中心,就近指挥长城一线的军事防御,抵抗蒙古族的军事进攻,保证国家的统一、从这一点来说,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正确的。……假如成祖当时不迁都北京,自以身当敌冲,也许在前两次蒙古人入犯时,黄河以北已不可守,宋人南渡之祸,又要重演一次了。

——据吴晗《明史简述》《吴晗论明史》整理

材料二   永乐帝像乃父一样期待元朝蒙古人最终成为明朝中国的一部分。他将首都设在北京,因为那个地点最适宜管理这样的领土。在任何情况下,永乐帝及其继承者宣德帝(14261436年在位)都没有试图将草原排除在外。

——【美】阿瑟·沃尔德隆《长城∶从历史到神话》

材料三   辽、金、元时期,北京已逐渐显露出作为控制游牧与农耕两大区域的独特优势。……事实上,元朝“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就集中表现在北京的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中心的有机结合上。正如钱穆所言∶“元代建都燕京,米粟依然全赖江南,当时遂创始有海运。”南北相互依存,相互支持,集中反映着唐末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趋势。只有统摄南北各自的优势,才能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能有效管控农耕与游牧两大区域。……成祖迁都北京,是明朝前期政治的重大转折,也是15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的重大变化,解决了中国多民族交融新格局时代的定都难题,使"大一统"中国从此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摘编自田澍《明朝迁都北京与多民族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肯定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相同理由。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利弊。
2024-03-02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明初中枢机构基本承袭前元,但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并奠定了整个明代中枢政治发展的方向。虽然这一突变使君权实现了集中,却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迫使后世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不得不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

——摘编自王剑李文王《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枢机构的“突变”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后来的君主是如何进行调整的?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
2024-02-1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的中枢政治体制是三省制,但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之后,中枢体制就发生了重大转变,进入到中书门下体制的阶段。……尽管中书门下体制下还是集体宰相制度,但宰相裁决政务,实行宰相轮流秉笔决事的制度,并逐渐向首相制度过渡。中书、门下机构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宰相的职权进一步朝着掌管具体政务的方向发展,宰相政务官化。

——刘后滨《政治制度史视野下的唐宋变革》

材料二   明朝君主专制制度有了新的发展。由于宰相的罢废,皇帝以国家元首的身份兼任官僚机构首脑之责,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政治正常运作也因而受到严重影响。皇帝日理万机、疲于应付,不得不挑选一些官员承担秘书、顾问工作,逐渐形成一个固定的秘书咨询机构,即内阁。与此同时,宦官集团也利用接近皇帝的特殊地位,趁机扩张其势力,掌握国政,使明朝成为继东汉和中晚唐以后第三个宦官专权时期。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中枢政治体制变化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
2024-01-04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二   朱元璋废相后,不久便开始设置殿阁大学士。到成祖时,正式形成内阁,内阁最大的权力即为“票拟”,《明会要·职官志》曰:“内阁之职同于古之相者,以其主票拟也。”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清代学者赵翼认为明内阁首辅“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摘编自李建国《略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结合秦朝至隋唐的史实说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的原因,并概括古代中国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趋势。
2024-01-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测评月考(四)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承秦制,由丞相参与皇帝决策;丞相多由一、二功臣、贵戚出任,并有独立的丞相府办公。因职事繁多,至武帝时,丞相府吏员已增至三百余人。唐朝完善了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形成了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执行的三省分职制。此外,唐太宗常以参预朝政”“参知机务等职名,授予部分资历较低的官员参与决策。至唐高宗后,须有皇帝加封的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名方能为相成为定制。

——摘编自田兆阳《古代行政中枢机构的嬗变及其走势》

材料二   明初中枢机构基本承袭前元,但因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并奠定了整个明代中枢政治发展的方向。虽然这一突变使君权实现了集中,却难以平衡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迫使后世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不得不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

——摘编自王剑   李文王《承继、突变与适调:明初政治变动中的政治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初至唐中枢机构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枢机构的“突变”及后世嗣君的“调整”。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我国古代中枢机构的发展趋势。
2024-01-0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九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唐朝中央中枢机构示意图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曾说:“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根据材料二及所学,汉武帝时期如何解决“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
(2)写出材料二中①、②、③所示机构的名称。依据材料并联系所学,指出唐代相制与汉朝比较所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的皇帝指的是谁?他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2023-12-26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洛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奄宦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已,然未有若有明之为烈也。汉、唐、宋有干与朝政之奄宦,无奉行奄宦之朝政。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传,后有票拟。天下之财赋,先内库而后太仓。天下之刑狱,先东厂而后法司。其他无不皆然。则是宰相六部,为奄宦奉行之员而已。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列举明朝前期为加强君权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前期加强君权的消极影响。
2023-12-2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鸿德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