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明初规定,内阁大学士之下不得设置任何官署僚佐,内阁大学士仅能遵命办事,不得干预各机关的事务,不得参署诏令,更不得以部门或个人的名义发出任何指示命令。由此可见,当时(     
A.内阁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C.内阁在行政办事时程序严密D.官僚运行机制成熟
2 . 明朝名义上废除了行省制,但在省一级,元代行省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司,分掌行政、财政、司法及军事。到了中后期,又在三司之上设总督、巡抚,布政、按察等隶属其下。这一变化体现出(       
A.地方行政效率的降低B.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动态调整
C.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D.元代行省制的影响根深蒂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黄宗羲曾说:“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     
A.取消王位世袭制度B.不应废除宰相制度
C.调和君相之间矛盾D.君臣之间相互制衡
4 . 明中期以后,皇帝由司礼监下达到内阁的“意旨”即红本,如不经过内阁审批,就无法变成“圣旨”。这说明当时(       
A.内阁把持政务决策权B.司礼监从属于内阁
C.内阁的职能发生变动D.行政运作遵循程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廷杖产生于东汉时期,但并非一种常规刑罚;到了明代,廷杖就变成了皇帝惩罚官员最常用的手段。明中期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棉底衣,重毡叠,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廷杖的演变反映出明朝(       
A.君臣间关系走向对立B.专制皇权的膨胀
C.内阁依附于当权宦官D.司法体系的缺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史•职官志》载:“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司礼监)之批红……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出现了外戚专权和党锢之祸B.内阁大学士能决策国家大事
C.明中后期宦官专权问题严重D.明朝中央政府治理效能提高
2023-11-03更新 | 181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明朝后期,官员的奏疏要先交内阁审阅,内阁将奏疏内容及处理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奏疏上进呈皇帝裁决,皇帝亲自或委托太监用红笔写出处理意见后返回内阁下发六部执行;同时通过厂卫制度监察百官。因此出现了嘉靖、万历皇帝尽管多年不上朝,国家仍能照常运行的现象。这反映了(     
A.监阁体制有利于政局稳定B.君主集权的强化
C.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D.中央集权的强化
8 . 明初,宗藩地位尊崇,统重兵以镇边塞,只要是朱氏子弟,便有尊崇显赫的地位;宣德后,逐渐出现“宗藩不得预兵事”,“绝其仕官,并不习四民业”和“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等规定。这一变化(     
A.说明边疆威胁逐渐减弱B.反映出宗法血缘关系难以维系
C.立足于皇权稳固的需要D.显示出中央政府财政危机加剧
9 . 明成祖即位当年(1402年)八月,特派翰林院官员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等七人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此后常设秘书官员,渐有“内阁”之称。内阁中的官员一般以“某殿或某阁大学士”作为官职名。此时的内阁(     
A.逐渐侵夺了六部的职权B.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
C.对朝政有着重要影响力D.总揽朝政且权倾一时
10 .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改称京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北京作为一个政治、军事的中心,就近指挥长城一线的军事防御,抵抗蒙古族的军事进攻,保证国家的统一、从这一点来说,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正确的。……假如成祖当时不迁都北京,自以身当敌冲,也许在前两次蒙古人入犯时,黄河以北已不可守,宋人南渡之祸,又要重演一次了。

——据吴晗《明史简述》《吴晗论明史》整理

材料二   永乐帝像乃父一样期待元朝蒙古人最终成为明朝中国的一部分。他将首都设在北京,因为那个地点最适宜管理这样的领土。在任何情况下,永乐帝及其继承者宣德帝(14261436年在位)都没有试图将草原排除在外。

——【美】阿瑟·沃尔德隆《长城∶从历史到神话》

材料三   辽、金、元时期,北京已逐渐显露出作为控制游牧与农耕两大区域的独特优势。……事实上,元朝“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就集中表现在北京的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中心的有机结合上。正如钱穆所言∶“元代建都燕京,米粟依然全赖江南,当时遂创始有海运。”南北相互依存,相互支持,集中反映着唐末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趋势。只有统摄南北各自的优势,才能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能有效管控农耕与游牧两大区域。……成祖迁都北京,是明朝前期政治的重大转折,也是15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的重大变化,解决了中国多民族交融新格局时代的定都难题,使"大一统"中国从此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摘编自田澍《明朝迁都北京与多民族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肯定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相同理由。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利弊。
2024-03-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