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1 道试题
1 . 明成祖时期,内阁大学士官不过五品,明仁宗在不升大学士官阶的前提下,进封阁臣师保、尚书衔,这样大学士已在地位上平视或超过六部尚书。这一进封(     
A.提高了内阁辅政的权威性B.使内阁逐渐掌握了决策权
C.强化了内阁对六部的控制D.使内阁成为法定行政中枢
2 .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政府在全国推行黄册制度,并特别规定“凡云南攒造黄册,除流官及土官驯熟府分依式攒造外,其土官用事边远顽野之处,里甲不拘定式,听从实编造”。这表明,明初云南(     
A.拥有一定的自治权B.赋役标准异于全国
C.受中央政权的重视D.基层管理较为混乱
3 . 如图是“明内阁政治地位演变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内阁成为中枢决策机构B.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C.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D.有利于政府职能的完善
2024-03-1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精英联赛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自票拟制度形成以来,阁票由宦官呈皇帝,皇帝应亲览亲批于章疏下发,但极难有一个皇帝做到这一点。“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取决于内监之批红”。为此内阁必须与宦官结成某种相容的默契,在极端情况下则会形成宦官干脆自行票拟批答的局面。这反映出明代(     
A.政治运转出现失衡B.权力重心发生转移
C.皇权进一步被强化D.内阁丧失议政功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仁宗至嘉靖时期,内阁虽因皇帝的不同需要而呈现出地位作用不稳定的现象;万历以后,随着宦官群体的逐步专权,内阁地位则不断下降,“及后,中(宦)官愈重,阁势日轻”。据此可知,内阁(     
A.依附皇权而存在B.地位等同于宰相C.凌驾于六部之上D.均无法干预政务
6 .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改称京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北京作为一个政治、军事的中心,就近指挥长城一线的军事防御,抵抗蒙古族的军事进攻,保证国家的统一、从这一点来说,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正确的。……假如成祖当时不迁都北京,自以身当敌冲,也许在前两次蒙古人入犯时,黄河以北已不可守,宋人南渡之祸,又要重演一次了。

——据吴晗《明史简述》《吴晗论明史》整理

材料二   永乐帝像乃父一样期待元朝蒙古人最终成为明朝中国的一部分。他将首都设在北京,因为那个地点最适宜管理这样的领土。在任何情况下,永乐帝及其继承者宣德帝(14261436年在位)都没有试图将草原排除在外。

——【美】阿瑟·沃尔德隆《长城∶从历史到神话》

材料三   辽、金、元时期,北京已逐渐显露出作为控制游牧与农耕两大区域的独特优势。……事实上,元朝“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就集中表现在北京的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中心的有机结合上。正如钱穆所言∶“元代建都燕京,米粟依然全赖江南,当时遂创始有海运。”南北相互依存,相互支持,集中反映着唐末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趋势。只有统摄南北各自的优势,才能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能有效管控农耕与游牧两大区域。……成祖迁都北京,是明朝前期政治的重大转折,也是15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的重大变化,解决了中国多民族交融新格局时代的定都难题,使"大一统"中国从此步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摘编自田澍《明朝迁都北京与多民族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肯定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相同理由。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利弊。
2024-03-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开学考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明景泰七年,阁臣陈循因其子未能中进士而攻讦主考官刘俨;嘉靖年间,阁臣翟銮之子因科举位列一等甲而被判为考官讨好翟銮备受指责;正德年间,出任阁臣的河南人焦芳以“南人不可为相”为由,增加了北方诸省录取进士的名额。明朝内阁大臣的这些行为(     
A.左右了国家政局的基本走向B.有损科举的公正和官僚团结
C.导致内阁专权趋势不断加强D.削弱了皇权专制主义的根基
2024-02-1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大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本人具有极强的政治野心,希望在其统治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以满足无限膨胀的权力欲望。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自商鞅变法后,秦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善于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崩离析、颠沛流离,人民渴望一种安定的生活和稳定的政治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正合了时势的需要。

——摘编自胡学宇《集权主义以及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探》

材料二   三省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隋朝三省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并没有明确,而职责明确、运行协调的三省体制,是在唐朝才得以形成的。唐朝在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有封驳之权,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如认为不当,可以驳回,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全国各项政务。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摘编自赵士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材料三   历代丞相、宰相均拥有法定的权力,他们不仅“综理政务,统率百僚”,而且对皇帝也具有某种制衡的权力,因而皇帝有时也怕他们三分;而明代阁臣,包括首辅在内,其初只备皇帝顾问,仁宣后虽说拥有主票拟的权力,但票拟所提出的意见能否实行,却最终取决于批红,况且其中还有很多是属于奉命票拟。因而阁臣的权力决非是法定的。实际上阁臣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程度,也容易受到其它各种因素的干扰,不同的皇帝,授予内阁权力的大小就不一样;即便是同一皇帝,阁权前后之变化有时也很大。

——摘编自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与内阁的区别。
2023-12-2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所示为明朝内阁发展演变情况。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时期内阁的作用
明成祖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明世宗夏言、严嵩为首辅时, “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
明神宗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A.政治地位的提升B.成为法定的宰相
C.是正式行政机构D.掌握了决策权力
2023-12-19更新 | 183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东省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调考历史试题
10 . 内阁大臣“票拟”后,皇帝用红字做批示。明代往往由宦官代行。明初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宣宗以后,渐通文墨,凡每日奏章文书,除皇帝亲批数本外,皆由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太监分批。材料表明(     
A.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B.皇权日渐衰微
C.司礼监掌握了决策权D.宦官权利凌驾于内阁之上
2023-12-12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罗平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