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国情的特点是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地区差别较大,中央政府要对之实行有效管理,就必须建立和健全便于加强控制的地方行政体制。元朝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它“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疆域“有难以里数限者”。以今日地理来说,帝国的势力所及,北到北冰洋,南到越南、泰国北部,东南至海而达澎湖,西至东欧和西亚。在这样大的国土内,政治、经济情况当然差别很大,元朝统治者便采用多种形式来实行管理。

——摘编自柏桦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改土归流源于明朝。清朝建国初曾对部分土司改置为流官。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苗民以弃暴归仁,奔诉永顺司,此时皆言为保靖宣慰司管辖。至四十二年,始皆输诚纳粮,设百户、寨长。雍正五年三月,湖北总督傅敏“会同黔省预筹擒捕不法花苗(土司)”。九月,清兵进入湘南,收吐司之权,对其家属作出安置,改土归流付诸行动。十一月,官兵抵达桑植境内,地方土(民)、苗(民)载道欢迎,土司缴印归诚,改土归流进展十分顺利。

——摘编自周妮《清代湖南“苗疆”改土归流时间与秩序考论》

材料三   土司制度作为民族地区的自治制度曾维护着边疆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的原生性和多元性,清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以加强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设。

——摘编自聂迅《清代土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重构:以改土归流地区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地方管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改土归流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前期改土归流的历史意义。
2024-03-2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清朝康熙后期,台湾商人“雇船装贩,凡港路可通,争相贸易”,使台湾米粮、蔗糖等输入大陆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从大陆易换布匹等手工业品而回。至乾隆年间,两岸每年的贸易额已达“数百万元”之数。这反映了当时(       
A.资本原始积累进程加速B.政治统一促进了两岸贸易
C.经济互通强化了国家认同D.政府以经济手段争取民心
2024-03-2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3 . 清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归流”是指(     
A.任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制B.把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的版图
C.少数民族事务归理藩院掌管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统治
2024-03-16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二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水平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清王朝规定,蒙古、新疆、西藏地区的民事、行政和命盗刑事案件都归理藩院的直属机构理刑清吏司管辖。在案件的执行上,一般的刑事案件,可以罚牲畜来代替惩罚,对无力缴纳者或案情有疑者,可以顶佛经入誓,做出保证,则可免罪。这一做法旨在(       
A.完善边疆司法体制建设B.促进佛教事业发展
C.强化对边疆的治理效能D.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如表所示是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地区措施
东南地区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地区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蒙古和新疆地区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西藏地区1727年派驻驻藏大臣
A.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B.捍卫国家统一的康熙帝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024-02-05更新 | 141次组卷 | 26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下表所示清朝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时间

事件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

1727年

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62年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统治危机逐渐显现D.国家的巩固与统一
22-23高一下·浙江湖州·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方面,清朝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清朝统治者在西藏地区采取的措施是(       
A.册封达赖和班禅B.设立盟、旗两级单位C.推行猛安谋克制度D.设立澎湖巡检司
8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文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交往。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采、胡舞、胡饼、尊童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将一向争战的东北、北部与西北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与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 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的解了2000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乐、胡舞、胡饼”所反映的现象,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用清朝政府的举措说明清朝前期如何促进“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2024-01-19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清朝在西藏采用政教合一的政策,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共同管理西藏;在蒙古则推行政教分离;在西南苗、彝、壮、等部落推行土司制度。据此可知,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A.开明平等B.因地制宜C.以民为本D.垂直管理
10 . 如图为某著作的目录节选,该目录横线处可以补充的标题是(     
第X节____
一、前期的统治政策
二、边疆管理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思想控制与百年“文字狱”
A.内陆边疆治理与明清易代B.明清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
C.西学东渐下的明清新思想D.暗藏危机的“康雍乾盛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