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 疆域的奠定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 题号:21517747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文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交往。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采、胡舞、胡饼、尊童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将一向争战的东北、北部与西北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与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 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的解了2000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乐、胡舞、胡饼”所反映的现象,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用清朝政府的举措说明清朝前期如何促进“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图1、图2、图3分别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西周、魏晋南北朝、清朝)的民族关系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3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民族关系信息,并据此说明当时民族关系的特征。
2020-08-23更新 | 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早期移民中英吉利人最多,他们主导殖民地政治经济生活,以英语文化为骄傲,坚守传统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政治文化,使英语逐渐成为北美殖民地的统一语言。语言学家约翰皮克林、韦伯斯特等人提倡“摆脱各州语言的缺陷,要创立美国的语音,借以谋求美国文化上的独立”。美国政府发挥语言融合的民族同化作用,压制法语、西班牙语、波兰语、印第安语等其他语言,引导移民丢弃原有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并为“出色”掌握英语的移民提供更多税收优惠、就业保障、生活便利,使英语成为将美国人“连在一起的工具”。

——据周玉忠、李文军《“大熔炉,尚可;巴别塔,不可黄”-美国建国初期的语言政策》等整理

材料二   鉴于复杂多样的方言环境对福建内外交流的阻碍,1728年雍正皇帝下旨在福建、广东两省开展推广官话的正音运动,在福建设立了112所正音书院,从浙江、江西拣选正音教官,并把地方行政长官和教官推广官话情况列入政绩考核范围,规定“延请官话读书之师……转相授受”,对限期仍不能说官话的士人,暂停其科举考试资格。乾隆初年,朝廷以“教习多年,乡音仍旧,更觉有名无实”为由,裁汰“正音书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福建、广东同时取消了“岁科两考”中的官话考试,标志着正音运动的寿终正寝。即使如此,一些地方仍以“混一四海,八纮之远咸号同文”为由,出资重建重修正音书院。

——据杜晓萍《清代以来汉语共同语推广史鉴-以福建为个案》等整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统一语言推广的社会条件?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评价美、中两国统一语言的效果?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中两国统一语言的历史启示?
2023-10-25更新 | 3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建立以后,打败了在北方称霸半个世纪的突厥汗国,疆域空前广大。唐朝统治者总结前代的经验认识到,如果单纯依靠武力,一方面难以征服众多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另一方面,对依靠武力征服的地区难以维持长久和有效的统治。于是他们采取“偃武修文”的方针,以通使、和亲、册封、互市等政治和经济手段为主,武力威慑为辅的策略,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和政权进行招抚,从而达到“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目的。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清朝政府对西藏的治理仍然沿用元明时期的政教合一的政策,但对这一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努力革除这一制度中的弊端。在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清世祖册封五世达赖,并恩赐金册金印,形成了达赖喇嘛必须经清朝中央政府册封的定制。特别是乾隆时期,他对西藏原有的政教合一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如“金瓶掣签”制度的出现和《钦定西藏善后章程》的出台。这种政教合一制度和对宗教势力的合理掌控使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和统治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摘编自许安平《从元清两代民族政策对比看民族关系状态的重要性》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和策略。结合所学,以唐朝与突厥的关系为例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政府治理西藏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唐朝和清朝民族政策产生的共同影响。
2022-01-11更新 | 1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