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21-22高三上·江苏南通·期末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康熙帝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但也注重西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的建立基于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这样一个民族融合模式。汉族人对于满洲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诸如圈地运动、剃发易服等,都表示强烈不合作和反抗。……清王朝若没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结束基于民族冲突的动荡时局,那么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民众富足、文化繁荣就无从谈起,其统治也很可能如元朝经过短暂的形式统一之后分崩离析。

——王胜军《论康熙治国与清初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   康熙帝作为统治者,有必要处理好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但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对康熙帝西学观的影响甚大,决定了康熙帝对待西学的态度,决定了康熙帝虽然心仪西学,但从统治出发,就不能像彼得大帝一样,全面推行西学并变革社会。康熙帝把西学局限于实用的西学观是传统的实用理性和儒家正统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对于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限制和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和发展。

——阎大伟《论康熙帝的西学观》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清王朝迫切需要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此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康熙帝的西学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1-02-05更新 | 16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益多安。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秦始皇》

材料二   隋开皇十四年,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至明,历代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之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惟以不生事。

——《康熙朝实录》


(1)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始于何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唐太宗既“怜百姓”又“惜仓库”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民族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以康熙帝时期满蒙关系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021-02-0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材料清廷尽管攻取了台湾,但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意见分歧。朝廷和闽浙地方的不少官员主张放弃台湾,守澎湖。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在国防上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薄”,经济上亦大有开发的前途。特别是他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窥边场,逼近门庭,沿海诸省断难宴然”《遗患后世。……康熙帝最终采纳了施琅的主张,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官管辖。并派兵8000人驻防,设总兵一员,副将二员,澎湖亦派副将一员统兵2000人驻防。这样,台湾重新统一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施琅主张坚守台湾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加强对台湾管辖的意义。
4 . 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政治家,其中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以卓越的领袖才能和超人的胆略智慧,创造出不同的业绩,分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在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方面都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下面的不同评价是对这三位政治家巩固统一措施特色的浓缩概括。
A.民族政策,开明灵活。
B.反抗侵略,维护主权。
C.创立新制,缔造统一。
请在下面表格中的人物后面写出与他们相符的代号,并列举相关史实。
古代政治家评价序号选择该序号的理由

秦始皇
(1)


唐太宗
(2)

清康熙帝
(3)

2021-01-2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普通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康熙帝看来,不只是满汉军民·天下的子民皆为一体,满族与国内的各个民族都属于同一个国家,都是同一个种族,都是他恩抚的对象,即“满汉一家。中外一体”。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在对待汉族官员上。康熙对满汉官员的品级进行了调整,并对吏部强调:“满汉大小官员,职掌相同,品级有异,应行划一。”为吸收更多的汉族知识分子入仕做官,1678年,康熙开设博学鸿儒科。为加强满蒙关系,1691年,康熙率领八旗王公大臣与蒙古各部在多伦诺尔举行会盟,正式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此外,康熙在位期间,共将三名和硕公主嫁给蒙古王公,宗室王公之女也有不少嫁给蒙古贵族。但是,为防止其他民族尤其是蒙古族和汉族的过多交流。康熙严令禁止汉族到蒙古族地区开荒种地,严厉禁止汉蒙两族之间通婚。总之·虽然康熙的民族关系思想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与发展。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摘编自陈铭浩《康熙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康熙帝的“满汉一家,中外一体”的思想。
2021-01-29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捍卫国家主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后而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君营其室。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的主要依据。

材料二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视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贞观政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所持的理念,并说明唐太宗处理与突厥族关系时所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   康熙帝指出:“乱则声讨,治则抚绥(安抚)”,“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比闻小民不知积蓄,一逢歉岁,率致流移。夫兴俭化民,食时用礼,惟良有司是赖。”

——据《清圣祖实录》《明清史料汇编》等整理


(3)根据材料三,提炼康熙帝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康熙帝为实现“边疆永安”而做出的努力
2020-11-25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康熙元年(1662年)始.清廷内部开始注意台湾问题。1681年.郑经(郑成功之子)病逝。康熙帝得到消息.立即决策用兵收复台湾.康熙说:"同心合志.将绿旗舟师分领前进.务期剿抚并用.底定海疆.毋误事机"。1683年.清军取得澎湖之战的全面胜利。尔后.康熙帝又及时向台湾郑氏集团阐述了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当年八月.清军在海不扬波.兵不血刃的情况下顺利抵台.实现了统一台湾的大业。

——整理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清廷尽管攻取了台湾.但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意见分歧。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溥"。特别是他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遗患后世。施琅恳切陈辞.阐述利害.康熙帝始决定坚守台湾。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能够统一台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决定坚守台湾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统一台湾后采取的重大举措。
2020-11-21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对古帝王之治非常仰慕,认为“以仁心行仁政”非常必要,同时更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他曾对熊赐履言:“从来与民休息,道在不扰,与其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朕观前代君臣,每多好大喜功,劳民.财……深为可鉴。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他谕令户部:自古国家长治久安之模,莫不以足民为首务,必使田野开辟,盖藏有余而又取之不尽其力,然后民气和乐,聿成丰亨豫大之休。见行垦荒定例,六年起科(注释:对农田计亩征收钱粮),朕思小民拮据开荒,物力艰难,恐催科期迫,反致失业,朕心深为轸念。嗣后各省开垦荒地,俱再加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向国王路易十四上的奏折中如此称赞康熙:……他是自古以来,统治天下的帝王当中最为圣明的君主。”

——摘编自王钟翰《清史补考》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治国之道的主要观点,指出其代表性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在历史上受到尊崇的原因。
2021-02-0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平天下"中,军事扮演的角色,远比在"齐家"和"治国"中更为显著和重要。……虽然这不意味着有了强大军事实力,就能"平天下"。平天下需要多方面的政治文化整合,有关边疆治理;但都必须有军事力量为后盾。

——苏力《大国宪制》

材料二   (康熙)二十三年的首次南巡实为东巡,起因于清朝基本完成国家统一……致祭泰山象征着天命所归,颂清功业,接续了中国历史的大一统之治统,致祭孔子则表明接续了儒家的道统,同时也表明了治统所归。进一步证明清朝统治的政治合法性。

——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


(1)结合唐太宗和康熙帝时期对北部边疆治理的具体史实,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致祭孔子"的影响。
2020-11-2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清代康熙帝对西方科学很感兴趣且颇有造诣,但并没有引导中国走上近代科学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康熙称帝以后,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并负责监造天文仪器。他还曾向安多、张诚等学习几何学、代数学和天文学,向白晋、巴多明等学习解剖学。在此期间,传教士们还编译了满文《几何原本》《借根方》《钦定骼体全录》等书。康熙帝晚年亲自组织进行了两项大科学工程。首先是全国范围的地图测绘,定名为《皇舆全览图》,该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理图册。第二项大工程是《律历渊源》一百卷的编纂。这是一套包括天文历法、音律学和数学等知识的科学著作。

材料二   通过《律历渊源》的编纂以及《皇舆全览图》的绘制,我们可以一窥其御用科学的本质。观象授时是皇权的象征,关乎皇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因此倍受重视。必须保证政治上合乎当时的“崇儒重道”的既定国策……钦天监虽然采取了西法,但其任务和工作则依循旧轨,清朝也没有建立任何新的科研机构……《皇舆全觉图》的测绘更多是满足帝王虚荣心的需要,在为欧洲人所周知之后,清廷却当作珍籍秘不示人。……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必须在皇权的严格监控下进行,他们不予许在汉人和蒙人的衙门内翻译任何科学文献。……康熙帝暮年,由传教士挑起的礼仪之争,最终导致他发布了禁教令。

——摘编自王杨宗《爱好科学的康熙,并没有引导中国走上近代科学之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重视西方科学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限制科学发展的措施并分析原因。
2020-11-03更新 | 19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诊断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