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1 . 康熙和拿破仑都曾是本国历史上杰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将天下地丁钱粮,自康熙五十年为始,三年之内,全免一周,是率土黎庶(全国老百姓),普被恩泽。除将直隶等八省及山西等六省康熙五十年、五十一年地丁钱粮一概蠲免(免除),历年旧欠钱粮,一并免征外,所有江苏等四省,除漕项外,康熙五十二年应征地亩银……俱著查明全免;历年旧欠银……亦并著免征,计三年之内,总蠲免天下地亩人丁新征、旧欠,共银三千二百六万四千六百九十七两有奇。

——《清圣祖实录》卷二四四

材料二   不容否认,拿破仑以制度创新、秩序和稳定为政策基点的内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令人赞叹。他知道,法国要“统治全世界”,必须摧毁法国的劲敌英国,他先后实施过三个计划。第一个计划的目的是切断英国通往印度的通道,扼杀英国对东方的贸易。第二个计划是入侵英国本土。第三个计划是企图通过严禁英国商品进入欧洲,窒息英国经济。但相反,对法国却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拿破仑宣称“我就是大革命”,曾对意大利人民说:“法国军队是来为你们打破锁链的”,对远征俄国,他说:“想使俄国摆脱自身的那些缺点”。

——摘编自塔尔列《拿破仑传》等


(1)阅读材料一,请用一句话概括康熙的贡献。请你列举康熙维护国家主权的措施,论证他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在经济和法律上的“制度创新”措施。为实施“第一个计划”和“第三个计划”,拿破仑又采取了哪些举措?你是否赞同拿破仑自称“我就是大革命”的说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020-11-16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是
A.中俄《尼布楚条约》B.中俄雅克萨之战
C.中俄《瑷珲条约》D.《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3 . 唐太宗和康熙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著名帝王,他们重视民族文化问题,改革弊政,顺应人民和时代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华文明史上,唐代是一个少有的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朝代。人们注意到唐代因多种文化汇聚而导致的文化昌盛情况,认为唐代之所以朝气蓬勃、富有生机,一是唐代的社会文化能条贯、折中前此数百年的遗产,二是能兼容并包地摄取其他民族甚至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文明和通过南海传来的南亚文明,它们对唐代中国的影响则主要现在宗教、艺术、实用器物等方面。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清康熙时,驻守古北口长城的总兵官向朝廷建议,拨款维修加固长城。康熙帝阅批奏折后认为守国之道不在于修长城,而在于“修得民心”。清王朝治国安邦的一个大手笔,便是将北方草原上凶猛彪悍的蒙古铁骑,变成了护卫江山的真正长城。回放历史的画面,在内蒙古木兰围场、承德避暑山庄都曾经记录下有清一代民族团结和陆的历史佳话。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用相关史实说明“唐代是一个既善于继承、又能够兼收并蓄的朝代”。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康熙帝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蒙、藏地区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在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上,对不同的民族实施了不同的统治措施。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在东突厥地区唐太宗设置了一种特殊的制度。写出这一地方行政制度的名称,并概括其基本特点。②康熙帝尊崇孔子,超越前代,笼络明朝遗民,使政风为之变。对该观点展开阐述,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2020-11-11更新 | 10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作为中国古代三位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帝王,他们的身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下列属于三位帝王共同之处的是
A.文治武功,民族融合
B.清除异己,总揽大权
C.开科取士,崇儒尊孔
D.友好开放,兼收并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康熙帝面对准噶尔汗噶尔丹的叛乱,三次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重大胜利。其中康熙帝以火器为前列,摧毁噶尔丹“驼城”战术的战役是
A.乌兰布通战役B.昭莫多战役C.雅克萨之战D.科布多之战
2020-10-22更新 | 125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材料一   毛主席说,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塞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他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打败准噶尔人,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谈康熙:今天继承的大版图是他确定的》

材料二   康熙一朝的大案有庄廷鑨《明书》案和戴名世《南山集》案。浙江湖州富商庄廷鑨,购得朱国祯《明书》之《列朝诸臣传》稿本。庄廷鑨刊行时,请人增添明末天启、崇祯两朝史事,其中多有指斥满洲的文句。康熙二年(1663年)被人告发。是时,庄廷鑨已死,仍被开棺戮尸。庄氏家属及为书作序、校阅、刻字、印刷、买书、卖书者,并地方官吏,被处死者达72人,充军边地者数百人,妻女均发边为奴。康熙十五年(1711年)的《南山集》案又称戴名世案,戴名世作《南山集》(因居桐城南山,故名),采用了相城方孝标《滇黔记闻》中的材料,叙述明末清初的抗清事实,对南明诸王寄以同情,并书南明桂王永历年号。事发,戴名世被斩,300多人受牵连。

——《论明清文字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在位时,在巩固统治上面临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康熙作简要分析。
7 . “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这是史书中记载的康熙帝于1684年第一次亲自拜谒明孝陵(朱元璋墓)的场景。据史书记载,康熙六次南巡,五次亲往谒陵,亲笔题词“治隆唐宋”。康熙帝谒陵的主要目的是
A.极力表彰明太祖的文治武功B.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全面强化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通过文化认同来巩固政治一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1674年应靖南王耿精忠之约,台湾郑氏集团进犯大陆,占闽、粤七府之地
1678年康熙下旨:“郑逆仍踞厦门,宜申海禁,以绝乱萌”
1683年郑氏“欲削发称臣,仍居台湾”,施琅表示:“今门户(澎湖)已破,……果有真心,(应)将台湾人民、土地悉入版图,候旨定夺。”
康熙谕旨:“下诏招降”,清军“至台湾”,郑克塽等“望阙叩头谢恩”
1684年康熙谕旨“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

A.康熙时期台湾开始归属中央政权
B.收复台湾推动了“三藩之乱”的解决
C.清廷“战抚并用”完成了海峡两岸统一大业
D.收复台湾后清廷取消了对沿海居民出海贸易的限制
2020-08-2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678年,康熙帝下令在北京开设博学鸿儒科,要内外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来京,皇帝亲试录用。次年春,录取了50人,这些人都是当时儒学名流,均在翰林院供职。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化解满汉地主之间的矛盾B.提高汉族地主的政治地位
C.彰显新王朝统治的合法性D.选拔德才兼备的名人名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康熙在清初这个民族冲突、社会失序的特殊时代,从儒家文化的传统中汲取资源,进行了文化软实力构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的建立基于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这样一个民族融合模式。汉族人对于满洲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诸如圈地运动、剃发易服等,都表示强烈不合作和反抗。……清王朝若没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结束基于民族冲突的动荡时局,那么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民众富足、文化繁荣就无从谈起,其统治也很可能如元朝经过短暂的形式统一之后分崩离析。

——王胜军《论康熙治国与清初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   康熙对孔孟程朱那一套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皇帝构建“文化软实力”的特点,并列举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所持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
2020-05-17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二次模拟(5月) 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